某综合大厦梁式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2015-10-21 18:37陈应辉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2期
关键词: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高层建筑

陈应辉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加。为了实现高层建筑的结构支架,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可以进行结构转换的结构层,梁式转换成作为一个高层建筑支架转换的重要部分,对高层建筑功能及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论述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要点和结构构件设计。

【关键词】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建筑功能需要,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体型日趋复杂。其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为:下部是大开间的商场或公共娱乐场所,上部是小开间的民用住宅。下部空间自由灵活,大柱网、少墙体,能满足公共使用要求;上部则利用较多的墙体来分隔空间,从而满足住宅户型的需要。如此设计,使得下部与上部的建筑结构体系形式形成较大的差异,违背了常规的结构竖向布置原则。因此,需要在上下不同结构体系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以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带转换层结构的建筑由此被广泛推广。转换层结构形式包括桁架转换结构、梁式转换结构、箱形梁转换结构、空腹桁架转换结构和厚板转换结构等。其中,梁式转换层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使用最多的转换层结构形式。以下以一栋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为例,阐述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要点。

1 梁式转换层的结构特点及结构形式

梁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利用下部的转换大梁,将上部剪力墙落在框支梁上,再由框支柱支撑框支梁的结构体系,也称为梁式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传力途径为墙—梁—柱(墙),由于传力直接、明确,便于工程计算、分析和设计,且施工较为简单,在底部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如果上下轴线错位布置,则需增

设较多的转换次梁,空间受力就较为复杂了。

在实际工程中,梁式转换层结构形式多样,但其原理均为利用下部的转换大梁来支托上部结构。根据其上部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可以将梁式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归纳为八种形式(见图1)。

图1 梁式转换层的结构形式示意图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综合大厦,总建筑面积28000m2,地下室1 层,地上22层。其中1~4 層为商业楼层,1 层层高为5.1m,2~4 层层高均为4.2m,5~22 层为住宅,层高均为3m。4 层设置结构转换层兼设备层,转换层以上为住宅楼(纯剪力墙结构),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结

构。

该建筑位于六度抗震区,建筑场地为Ⅱ类。该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SATWE程序进行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2.2 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要点

2.2.1 结构平面布局

该工程上部为纯剪力墙结构,底部为体型规则、简单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了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增强抗扭效果,在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核心筒外的其余剪力墙应尽量沿周边均匀、分散布置,同时还可以将一部分剪力墙落地,贯通至基础,促使框支墙协同落地剪力墙受力。

2.2.2 结构竖向布置

该工程的竖向布置设计遵循“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原则,同时要保证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的总剪切刚度比,避免转换层与下部结构竖向刚度产生突变。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对上部结构采用减少转换层上部剪力墙数目,控制剪力墙厚度的做法;对下部结构采用提高下部结构的截面尺寸,在底部增设剪力墙,且加大底部剪力墙厚度,提高底部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50混凝土)。

2.2.3 抗震等级的确定

抗震等级是根据建筑物设防烈度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的,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的规定,建筑工程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当剪力墙转换层结构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时,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如果已是特一级时可不用再提高。另外,在八度抗震设计时,还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该工程是多种结构形式共存的复杂高层建筑,在第四层结构层设置转换层,属于高位转换,运用SATWE程序进行计算时,在第一项“参数输入”中,如果把转换层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不含地下室),在计算结果中,所有框支柱的抗震等级则会自动提高一级。

2.3 转换层结构构件设计

2.3.1 框支柱的设计

框支柱的设计轴压比控制着框支柱截面尺寸,而且还满足剪压比要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的柱顶弯矩应乘以放大系数,其配筋应按放大后的弯矩设计值进行。另外,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为:框支柱大于10 根时,如果框支层为一至二层时,每层每根柱承受的剪力之和就取基底剪力的20%;如果框支层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则取基底剪力的30%;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

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轴力可不调整;而框支柱在十根及十根以下时,如果框支层为一至二层,每层每根柱承受的剪力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如果框支层是有三层及三层以上,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则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该工程的框支柱抗震等级为一级,轴压比≤0.6,对部分因截面尺寸较大而形成的短柱要≤0.55。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框支柱承受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设计计算值分别乘以1.5、1.25 的调整放大系数。钢筋配筋率方面,抗震等级为一级≥1.2%,二级≥1%,三级≥

0.9%。该工程根据SETWE软件计算,最后采用柱截面为1.1m ×1.1m~1.4m不等。

另外,为了加强转换层上下连接,框支柱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一层;其余在墙体范围外的纵筋则水平锚入转换层梁板内,满足锚固要求。

2.3.2 框支梁的设计

为保证转换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结构的可靠性,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3—91)中对转换梁的最小高度和宽度作如下规定:框支梁截面的宽度要小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宽度要大于其上墙厚的2 倍,且大于400mm;当梁上托柱时,则要大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度。进行抗震设计时,高度大于计算跨度的1/6;非

抗震设计时,转换梁高应大于跨度的1/8。

框支梁不但是上下层荷载的传输枢纽,也是保证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受力构件。因而,在设计时应适当加大配筋率。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梁纵筋配筋率要>0.6%,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梁纵筋配筋率要>0.4%。该工程框支梁在满足计算要求的情况下,纵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8%。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梁中有轴力存在,应配置足够数量的腰筋,即采用φ16 腰筋,沿梁高间距<200mm,并且可以锚入支座内。由于框支梁受剪很大,为满足“强剪弱弯”原则,需加强箍筋设置。箍筋采用φ14@100 的8 肢箍全长加密,配箍率达到1.53%。

2.3.3 转换层楼板厚度确定

转换层楼板是主要传力构件,承担着完成上下部分剪力重分配的任务。因此在设计时,对框支层楼板应进行截面尺寸的控制,并应进行抗剪截面验算、楼板平面内受弯承载力验算以及构造配筋要求,该工程转换层采用C50混凝土,楼板厚度取值为200mm;实际配筋为φ12×150 双层双向,楼板中钢筋锚固在边梁或墙体内,与转换层相邻楼层的楼板也适当

加强,板厚采用150mm,以协助转换层楼板完成剪力重分配。

3 结语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设计,要结合其平面布置的复杂性、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合理选择转换层形式,准确选择建筑的抗震类别,确定各分部的抗震等級;竖向体型设计要规则、均匀,在平面布局上应尽可能规则、简单、对称;要特别重视框支柱、框支梁构件设计的特殊性。在设计工程中,设计人员要反复比较调整,以得到最为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新国.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J].福建建筑,2007(4):35~36.

[2]周青.论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J].四川建材,2008(6):121~122.

[3]刘丽春,易义东.浅谈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与构造要求[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148.

[4]陈敏明.浅析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计施工研究[J].广东建材,2010(1):72~75.

[5]郑黄鹤.浅析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的要点[J].中国建设信息,2010(2):

74~75.

猜你喜欢
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高层建筑
基于可靠度的沥青罩面结构设计研究
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普通框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
小议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