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领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学科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现代语文教学不能再只是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如下几点。
一、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如此。但在大力提供创新教育的形势下,许多教师出现了认知偏差,只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传统的双基教学。要知道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来创造新事物,而是基于基础知识所形成的新观点、新思想与新见解。如果学生并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出现知识断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何谈创新?不会书写,不懂语法,没有一定的文体知识,如何来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阅读与学习?不要提创新,只怕是流利而有感情的读都做不到。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自主地发现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我们要将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但要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方法,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朗读会、辩论赛、表演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实现对这些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与内化。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探究的动力,发现的基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问激趣启思,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将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二者的结合处。这样一方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生活是直观而形象的,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直观而丰富的感性信息,这样更能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得学生的思维更为积极而活跃,学生的探究才有深度。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与丰富性的特点,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图文声像来呈现问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如此呈现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将学生带入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之中,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跨越时空,突破文字,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这样学生的探究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现与创造,就不能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多不同的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勇敢提问
许多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提问,其根源就在于教师一个人严格地控制教学,使得师生关系处于对立面上,不允许学生的提问存在。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地位而不敢提问。我们要尊重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的民主,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畏惧与不安,从而让学生能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自主地提出问题。
(二)不断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主提问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主提问。如精心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此外,我们还要运用情感激励等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奇特的想法,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压制,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抑制学生的个性,浇灭学生创新与智慧的火花。而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则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这样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鼓起更大的勇气参与到教学中来,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变革,打造有活力的课堂,营造创新氛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