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飞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说到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它会以一种直接而迅速的方式产生,能够体现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语感的产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对文中的思想情感进行体会,吸收文章中的知识与内涵,这个过程是一个将语言文字进行高度浓缩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语感,并且语感的水平较高时,当他们产生阅读行为时,就会立即对语言文字产生一种丰富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帮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文章。他们不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真实内涵,还能从多角度去感知文章的语义,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文章的意见,甚至于作者的弦外之音也能够轻松捕捉。
如果学生的语感较差,他们在阅读中就只能利用一些一般的分析手段,对于文章的内涵的理解也是一星半点,有时甚至会对文章的含义产生误解。当代学者王尚文在其成名专著《语感论》中指出:“语感,运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着眼于言语作品不同的形态,语感可分为口语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综合两种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口语输出型,即口语语感;口语输入型,即听觉语感;书面语输出型,即笔头语感;书面语输入型,即视觉语感。”因此,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这种敏感会形成一种感知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四要素——听、说、读、写中,我们都能看到语感的独特作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培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三条。
一、以诵读的方式感知语言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阅读技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平仄,读得流畅,只有将全部的心神沉浸于文章之中,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意境与味道。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朗读,以婉转的声调唤醒学生的耳朵,以听觉沟通心灵,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整体的了解。为了增加阅读的效果,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优美的配乐,或是那些艺术家们的朗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直接感受。
如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我为学生下载并播放了林茹老师朗诵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宽广的情怀,这种声情并茂的阅读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沉浸于艺术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之中,收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对文章的领会也就更加深刻了。
二、赏析语言文字,增强对于语言的理解
文字的赏析需要长时间浸淫其中,所谓“久之自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赏析文章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于字斟句酌之间潜心领会。
(一)仔细揣摩,认真体味
汉语言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语言,因为它有着博大的意境与丰富的内涵,再加上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让汉语言变得丰富难测,一字之差或是顺序的改变,都可能产生众多的变化,为我们的表情达意带来鬼斧神工的效果。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那就是“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在细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战意,也能够利用文字顺序的改变鼓舞将士的信心。
再如,在《诗·关雎》中,全诗的语言非常优美,不仅有双声、叠韵和重叠词,而且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也使非常巧妙,以“流”“采”“芼”使人物得性格更加突出和生动,使读者能够从多方面感知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洞悉其细腻的情感。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只有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形成较高程度的语感,他们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体会到文章的独具匠心。
(二)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字进行理解
我们在理解语言文字时切不可将其剥离出来,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如果将文字架空,势必会产生错误的理解。
以鲁迅先生所写的《藤野先生》为例,文中的“标致”一词本意是形容人的容貌秀丽,姿态优美,但是放到本文之中,却是用来讽刺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如果我们不能将文字的理解放到当时那种独特的背景中,不能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那么,对于作者的爱国之情,就无从理解了。
(三)以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语有云:“见仁见智”,阅读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层次不同,他们在阅读文章时的收获也是不同的。即使是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也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以丰富的想象来拓展学生的语感,这对学生语感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如七年级上册学习《木兰诗》时,我让学生对“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几句诗歌进行想象,并为他们标出了诗歌中的关键字“堂、强、郎、乡”。然后,我点了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一座高高的宫殿,可汗坐在金子打造的龙椅上,对木兰加官晋爵。但是木兰不想当官,她只想回家见到自己的亲人,多番推辞,可汗终于满足了她的愿望,还送了她一匹汗血宝马。”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木兰轻松、愉快的心情,还对文章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他们的语感也因此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诵读记忆,有效的积累语感
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锱铢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有效的诵读记忆应该视为关键。
(一)不求甚解,熟读成诵
晋陶渊明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此意并非得鱼忘筌,而是指阅读中应取其精髓,享受文字带来的精神愉悦。此法在培养学生有效积累语感方面也可一用。当前的学生因知识、年龄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对某些名篇佳章一知半解,教师则完全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地引导其诵读记忆,将来伴随着阅历增加,学生对于铭刻脑海的名篇佳作自然而然会醍醐灌顶般地豁然了悟。
(二)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冷峻深刻,老舍的温和诙谐……自古及今,凡是卓有建树的文学家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开阔知识视野,此举必然会收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的良好效果。特别是每日一首的“经典诗文诵读”工程,应该长抓不懈,耐心督查,力求实效。
“学生是待燃的火,而不是待装的桶”,但愿我们在语文教学有效实施过程中能點燃语感之火,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智慧。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