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谈及康德哲学,其革命性意义是我们绝对不能回避的重点主题。更进一步说,对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的理解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前提与基础。具体地来说,一方面,康德哲学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特质及相应意义,另一方面,康德哲学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哥白尼式”革命而具有更为独特、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意义
一、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特质及其意义
第一,作为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特质的康德哲学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其为后世提供的革命性精神及视角。康德哲学的革命性精神正是具体地体现为康德哲学的批判性特征的。一方面,康德批判的是理性,康德哲学是对理性的考察。在康德之前,理性的地位愈加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理性来裁决一切甚至以此作为事物真理性的标榜。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意义正是因为其对理性自身加以考察,使理性进行有史以来第一次自我反思,使理性有机会批判自身,摆脱外在他物的操纵,成为自身的主宰,勇于为自己划定界限,获得彻底的新生。另一方面,康德还考察了传统形而上学。休谟的怀疑论“惊醒了康德的独断论迷梦”,促使康德开始了新的反思。当以往的形而上学总是以自己为唯一准绳考量一切,却唯独将自身放置在批判的盲点之中而不加以反思时,康德以对休谟的挑战的回应为契机,给予了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构的新的希望。以上这两方面的考察正是康德哲学“为后世提供革命性精神及视角”的意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特质的康德哲学的意义体现在其对于时代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康德哲学及其带来的认识论转向提供给了我们调和、解决尖锐问题的钥匙和未来形而上学的前进方向。在康德之前,西方形而上学似乎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面对休谟的怀疑与挑战,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康德正处于这样一个分裂的世界之中,他生活的世界是双重的。一个是倾全力于观察、度量的经验主义世界,一个则是运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世界。经验论与唯理论陷入了一种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面对这种尖锐对立,康德试图对两个世界进行调和并以此解决矛盾,这种调和开始于“认识论转向”。哥白尼使康德建立起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观察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太阳系里的万事万物,与之相反,观察者积极地参与了他自己的观察,个体所处的位置和他的认识决定了他所建构的现实模型。“在康德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认识只是对对象的被动的反映。自从康德以后,人们才认识到人类的认识是主动的。”①
二、超越“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哲学的意义
第一,康德哲学进行了形而上学重建并发展了主体性哲学。康德发展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这体现出来的是批判之后的建设性意义,也是超越“哥白尼式”革命的關键一点。哥白尼革命只停留在对客观的承认与对主体性的否认层面,而康德则走得更远,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必然与主观的对立。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他把经验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即现象总和意义上的自然的普遍法则归因于主体人所具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然而,同时,康德对于主体性的强调并不是为了恢复人类的无端优越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必然性。这种形而上学的分析尊重人类的所有认知而不会陷入主观性。充分做到在尊重感知者感知独特性的同时,也可以保持客观性。这也就成功避免了哲学陷入“人是万物的尺度”等极端主观化窘境。
第二,康德哲学提出了新的哲学大问题。康德不仅仅满足于对之前问题的解答,而且通过考察以往时代的哲学,总结形成自己的体系,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康德接连问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即使我们不能说康德给出了多么完美的解答,我们仍能因为康德提出了这些问题来赞美他。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新道路的开辟,并且作为崭新的思维路径与探究领域促使了后世的大变革乃至整个哲学的转向。当然,这种转向早已不再停留于认识论层面了。这种转变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即由“谨小慎微地观察”转变为“主动把握地考察”。康德哲学的革命绝不是简单地转换角度、转变主客体位置的问题,亦不是对于对象的单纯构造,其背后隐含着“重新”建构对象的过程,即,用主观形式去构造对象,并把这个构造出来的对象作为主体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来看待。康德哲学所提出的大问题使众人看到了哲学的希望,哲学可以做一些其他科学做不了的事情,哲学的存在也就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由此,康德拯救的就不再仅仅是某几个走到尽头的问题了,而且也把形而上学从濒危的边缘拉了回来。康德为后世构造了新的可供探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及可能性,这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意义也就超越了“哥白尼式”革命简单一词所能囊括的内涵范围了。
注释:
①邓晓芒著.《<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2013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第25页.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 2004年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邓晓芒著.《<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2013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赵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