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京玄
新闻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本着大胆实践、大胆试验、不断总结、有错就改的态度进行的。各地新闻媒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敢闯新路,敢为天下先,表现出勇于开拓的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与新闻实践问题。在《15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李良荣学者曾经把我国新时代的新闻改革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初一1982年,新闻媒介的拨乱反正时期。在此期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新闻媒介有其自身规律,它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不被任何暴力所动摇。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媒介的规律。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86年,信息概念的引进。引发新闻界一场大争论,也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第三阶段: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提出了舆论监督问题。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监督,这是我国新闻媒介一项全新的功能。虽则利用新闻媒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直是我们党报的传统,但系统地全面地提出舆论监督,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舆论监督问题触及到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所带来的冲击波远远超过信息概念的引进。第四阶段:从1989年下半年-1991年底,新闻界的反思,重新确立党报党性原则的权威。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对新闻事业属性的重新界定促使新闻媒介在事业上的迅猛发展。1993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规定》,正式将报刊列入第三产业。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新闻业进入市场似乎顺理成章。笔者着重谈谈这一阶段的文风改革状况。
一 新闻写作手法的多样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我国新闻改革產生重大影响。和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两次新闻改革不同,这是在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展开的。国门一打开,外来文化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免不了鱼龙混杂。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对于变革我们的观念、改进我们的新闻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盲目的全盘接收又给我们的新闻改革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实行科学的"拿来主义",将始终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新闻写作中,新新闻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这类写作风格的应用,以本世纪初《南方周末》、《南风窗》《21实际经济报道》《瞭望新闻周刊》等报刊为代表,并迅速风靡全国各地。因此,有学者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其实,这种新闻写作方式并非新时代所创新,而是在新闻这种文体传播到中国以来就形成的,特别是100年前的民国时代,新文化运动时代。在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文学手法,调动文学手法为新闻写作服务,是为了满足社会变革、人们观念更新、审美情趣变化的需要。写作者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读者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自主性、联想能力更强了,思想更活跃了,普遍文化层次提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新闻主义并非改革的写作手法,而是传承性新闻创作方法。
这一时期,各地都市类报刊更是创新了许多新闻的写作形式,打破了传统“5W”的固有模版,深受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二 新时期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
首先,现场短新闻的兴起。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就是把大多数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放在首位,受众急切希望了解的,传媒就不惜代价地去挖掘、去报道,受众不感兴趣的就少报甚至是不报。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报道,记者在采访时,想的是受众最想了解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那么这些就是记者所要关心和关注的,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替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就是,现场短新闻的出现。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用第一手材料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情况。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就是:现场、新闻价值、短。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形式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剔除了固有模式后,有利于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尤其是报道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了这种快捷的新闻报道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其次,深度报道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逐步走上正轨。社会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信息的流动加快,并且呈双向流动趋势。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少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而单一,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法进行深入的报道,容易使报道流于表面和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揭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受众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仅仅对新闻现象的简单描述和报道,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深度报道得以崛起。各种传媒都开始注重新闻的内视化功能,即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的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
第三,自媒体新闻模式出现。网络新闻以整个互联网作为背景资料库,相关链接的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某一事件立体的认识。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也更加简便。因此,自媒体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注重时效性这个新闻根本的基础上,凸显受众的自我选择,彻底打破了传者本位的思想观念,把传播者树立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上。通过超链接的运用,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上在某一链接对象中再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有助于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正是超链接超文本的建立,使海量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充分满足了受众自主性的选择,加上RSS定制新闻等多种手段,网络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此外,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动、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