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微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人类的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和 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和支配语言的应用,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英语语言思维特点而在英语学习中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具体表现在选词造句,句法结构以及篇章的组织方式上不符合英语国家人民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本文把思维模式差异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从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了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中国学生只有了解英语语言学习中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克服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关键词]英汉思维 差异 英语教学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英语学习兴趣发展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我国中学生受到汉语的迁移作用相当明显,特别在初学阶段,汉语给他们造成的负迁移是大大超过正迁移的。中学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往往出现较多差生,恐怕这种负迁移是主要原因之一。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语音方面:1.近似音的干扰:如汉语拼音的ai、ei、ao、ou往往代替了英语的国际音标[ai]、[ei]、[ao]、[u]的发音。2.音素的不同:英语中有不少汉语中不存在的音素,如:[i][e][?][∧][:][u][ε][θ][][∫][][r][w][j]等,初学者很难读准。3.语调的差异:英语句子的连读、辅音的连缀、不完全爆破音及升调、降调,往往被学生按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替代。词汇方面:英语与汉语的词的概念体系不同。如英语park相当于汉语“公园”、“停车场”、“停置场”,hand有汉语的“手”“、(钟表的)指针”、“手艺”、“手迹”、“支配”、“方面”、“传递”等意义;反过来汉语“漂亮的”可引出英语中的beautiful、pretty、handsome、nice等词,但英语的这四词用法却有区别。还有冠词a(an)、the,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的缘故,学生正确使用难度较大。语法方面:英语是词型变化和词序变化的语言,汉语则主要通过增减有关词或改变语气构成句子。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和格的要求,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都是词尾的变化;疑问句则有助动词和词序的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变形,而以加“将”、“过”、“了”等字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疑问句则主要是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示。这种区别,使得中学生很不习惯,不是忘记名词变复数,就是搞错时态、语态和助动词。汉语句子的词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句子的词序灵活多变,因此两种语言对译时,汉语式的英语在学生的口语和笔头练习中大量出现。
部分中学生英语学不好,不感兴趣往往是主要原因,有经验的教师将兴趣培养视为英语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事情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兴趣是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低年级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往往赖于直接兴趣,随着年龄增長,间接兴趣的比重才逐渐加大。例如初一学生因好奇,对英语几乎无一不感兴趣,但如果老师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尽管有内容),学生也会很快失去兴趣。此时关键是让这些少年学生巩固并提高对英语课的直接兴趣,尽量使每堂课都上得有趣有味。教师应把“引起兴趣”、“巩固兴趣”、“发展兴趣”视为教学的头等大事,课堂上以“听说”为主,听、演、唱、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做,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那种用教授成年人的讲授法,在这个阶段不管使用得多好,往往事与愿违,你讲得天花乱坠,他听得昏昏入睡。与初一年级比较,初二、三年级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变化,抽象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都增强了,表现为课堂气氛“静”得多,但学生内部言语水平有较大提高,思维更为活跃。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个体学习心理表现更是千差万别,更多方面的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应为之而不懈努力。
二、英汉思维的差异
各国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导致各自说话方式以及风格趋于多样化且各有不同。通过多年对英语的接触和学习,我们都或多或少在有意无意中发现了中英句子之间表达的差异。那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两种语言的风格特色及这两种语言所属民族间各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以下是结合我个人的浅见和相关文献分析的它们的不同之处。
英语和汉语思维表达中的四个不同点
英语多偏好于物称,汉语多用人称作主语。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用无生命的事物来作为其主语成分,让所需表达的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正如G.Leech和J.S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language style; i.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nd abstract nouns. ”较正式的书面表达如公文、新闻、商业信函、学业论文和一些著名的文学著作中,作者一般使用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因为这样会显得较为正式和严肃严谨,同时往往带有拟人的修辞韵味,生动有趣,富含想象力,体现了英美人惯有的幽默感。这种表达方法跟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关联。而汉语则较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作为其主语成分。这跟中国人强调的“以人为本”和“人乃万物之主”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这往往导致英汉之间的互译阻碍百出,因为,当英译汉的时候字面意思一般要往后移动,而汉译英时常常要往前移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字对译。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如果直译以上的英语句子,我们就发现会变成这个意思“一个主意突然击打了我”。这一般不符合我们正常的意思表达方式,不过慢慢品尝会发现挺有意思的。当然在日常的对话中,英美人也经常会用人称表达法的,这体现出说话的非正式。
英民族说话较直接,汉民族喜欢间接含蓄。通常情况下,英美人的交流是直接直观型的,而我们中国的交流常常是间接型和猜测型的。譬如说,通常当受到别人的夸奖或赞美时,英美人都会直接说“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一般都会说“过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这表现出我们谦虚或害羞的一面。再比如说,如果我们国家的校园里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说:“你爱我吗?”女生多半不会直接回答,她可能会回答说:“你觉得呢?”一个“觉得”就给了人一种无穷的可能性,让人去想象、猜测。正如那首歌唱的“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怎么代表她/他的心,没人知道。如果换做是在英美的校园,那个女孩可能会直接说“yes”or “not”。现实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这一差异。正因为这一差异,当与英美人第一次交谈时,很多中国人通常都会觉得被冒犯的感觉,认为他们缺乏礼貌。
英语表达多用被动,汉语常常采取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如果是出现这样的被动短语结构“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等这一类的结构时,我们翻译成汉语通常不用被动结构。以上差异主要体现在书面表达方面,日常交流中,英美人也是很少使用被动的,因为这会使得说话变得麻烦、不直观。
英民族说话重心一般在前,汉民族习惯将重心后移。英美人开口说话一般首先表明话意,而我们中国人常常会绕了半圈才表明话意,因为我们认为“好戏在后头”会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情景:当一个美国小孩Jack在河边散步时,另外一个美国小孩John掉水了。这时Jack救了掉水的John。现在如果要一个中国人给掉水小孩他妈打个电话报喜。或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个中国人说了半天可能还在说关于小孩掉水的事情,美国妈妈听到这些已经以为小孩出事了,当那个中国人说到重点时,小孩妈妈非常有可能已经绝望地挂掉电话了。由于两种思维方式的不一致,所以我们应该与英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重点要放前。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思维
为了减少汉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中学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音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重点应抓住近似汉语发音和汉语中没有的那些音素多加训练。这个阶段练“耳”是重点,辅之指导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位置。只有听得准,才能模仿准,口腔舌头位置对了,有助于正确发音。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难点则是语调(特别是升调)、连读、不完全爆破和意群的掌握。为了减少汉语的影响,一开始就要多听地道的英语录音,加之教师适当的指导,可增强学生对语音语调的直接感受。至于英语的拼读练习则应贯穿于语音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过好拼读关。
2.词汇教学要词不离句、多感官刺激和提高复现率
英语中很多词是多性、多义词,其概念体系与汉语大不相同,因此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如over、through、across三个词的区别只有通过句子才记得准、用得对。例如:A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The thief got in through the window. The children are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这样,既使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在…正上方过”、“穿过”、“横过”的各自意思,又能防止学生望文生义,将它们错当动词使用,写出They are acrossing the street的錯句。所谓多感官刺激,即多采用直观和听说读写多种手段以加强词汇的记忆和使用。关于词的复现率的问题是词汇教学的难点,不少教材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加以弥补。
3.语法教学要适时适度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显著差异,中学英语教学单纯地使用直接教学法或翻译法都是不适宜的。因为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直接法远不能达到“直接”的效果;长期使用翻译法在强化了“心译”过程的同时,还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灵活性。而将交际功能法和语言结构法结合进行倒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法,即英语教学既能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也能利用语法教学落实英语结构的掌握,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原则上说,语法应为交际服务,语法教学应适时适度。所谓适时,即低年级的语法知识最好在反复操练句型的基础上再概括语法知识;高年级则可先进行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对比,再进行语言操练。所谓适度,是指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过多过繁过死,而应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导到灵活、丰富的语言现象中去。4.语感的培养要贯穿始终初学阶段,汉语的语感对学生掌握英语干扰很大,而语感是高质量掌握英语的重要标志。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语言环境,培养英语语感的最佳方法是到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环境中生活2-3年。但就课堂而言,外语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语感,只能努力创设语言情境,尽量将语言放到模拟交际中去教去学,尽管这与实际交际还有很大距离。为此须要选用与教材难度相同的地道的英语材料,强化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5]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