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妮
摘要:通过一年的呼吸见习教学,体会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做好带教前准备;合理安排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做好见习小结工作;重视教学反馈。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临床教学中可分为理论大课及临床见习两部分。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便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临床见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的医学知识解决实际的临床問题,还可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临床思维,为日后进入临床打好基础。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见习任务,达到见习目的,是所有临床带教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临床医学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几个学科,每个学科基础不同,自然对见习要求也有所不同。经过一年的呼吸见习课带教,我总结出呼吸见习带教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准备:
(一)、做好带教前的准备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及提高带教意识
上课前应认真做好备课,不仅是读懂所授的课程,还要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达到自如讲出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程度,更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更新。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研究进展,但教科书由于出版周期长,版面受限等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或内容有限。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课,就会显得“照本宣科”。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而对教师授课不感兴趣,上课打瞌睡,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学就行而不来上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关注本学科的新进展,了解并掌握所教学科的最新动态,这对于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信息,了解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有极大的意义。
(2).课前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病人权益意识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反感,甚至拒绝见习医生的临床见习。因此,课前应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使其能配合学生的问诊及体格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3).做好学生人文教育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医学人文是人文知识的升华,即关注患者健康、生命、需求、权利和尊严,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人格、医疗权利等。因此见习前要告知学生见习时要尊重患者,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如检查女性患者时应拉上床帘;检查心肺后再检查腹部时应帮患者拉好上衣;冬天听诊前应用手捂暖听诊器后再给患者听诊;见习结束后跟患者道谢等等。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更好的配合学生见习。
(二)、合理安排上课内容
由于每个系统见习课时间仅有4次课时,而呼吸系统疾病很多,如果在短短的几次课时间中全部讲完,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而且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授课学生也不能掌握重点,记忆不深刻。因此就要求带教老师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病有肺癌、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我的经验是一些患者同时合并几种呼吸道疾病时可在见习课同时讲解。例如,一些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在后期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课时可同时讲解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个内容。还有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发病往往是因为肺部感染,上课时则可以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炎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解。如此,在相同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见习到更多病种。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1],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缺乏主动性。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为病人服务,达不到教学目的。另外一些外国留学生,他们喜欢互动式教学方式,难以接受我国“灌输式”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方式。
(1).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强化基础理论,我在课堂上采用的是见习前提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问题课本上不会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见习结束后回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见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章节时发现患者肝浊音界增大,可以询问学生应该考虑哪些病因?这些病因患者可能还会有哪些体征等。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
(2).让学生深入临床了解一些检查仪器。在上完理论课后学生对疾病的一些检查手段的认识还比较表浅,例如肺功能检查。肺功能应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还适用于外科手术前风险评估。但肺功能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见习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肺功能仪的检查过程,通过实地观察,学生能充分了解肺功能检查过程及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意义。还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支镜是呼吸内科疾病的常规内镜检查,但学生对纤支镜了解较少,可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让学生观摩纤支镜下取组织病理活检的检查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一些重要检查的印象就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枯燥的描述,而对这些检查方法会记忆深刻。
(3).教师在见习过程应在床旁对学生悉心指导。医学生在见习前没有接触病人的临床经验,加上对疾病不熟悉,病史采集过于简单,到时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或者诱导式询问导致患者给出自身没有的症状从而导致误诊,这些在临床上属于大忌,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没有进入临床时便加以纠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带教教师应在旁指导学生应用正确的问诊技巧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时教师应先示范,保证动作规范有序,教育学生避免不熟练的手法增加病人的痛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
(4).病例讨论。对于病例讨论部分,我采用的是“参与法”。回到教室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病史汇报、分析诊断及诊断依据、提出病人下一步检查、治疗原则。每组的几个学生轮流回答问题,有时还可以几组间相互比赛,最后诊断和治疗最接近临床的组获胜,获胜组还可以获得小小的奖励。良性的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临床知识,也避免了学生打瞌睡,开小差等。在讨论过程中我也会提供患者的一些检查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在呼吸内科诊断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呼吸疾病的诊断大都依靠影像学。因此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影像学资料是非常关键的。在收集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束后我会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示教胸片或CT,然后再让学生自行讨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则在旁边指导纠正。这种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患者的影像学特点要好得多,学生很快掌握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
(四)、认真做好见习小结
见习课结束后应认真做好见习小结,总结学生在见习过程的不足之处。目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仅来源于课本,临床经验少,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带教教师应及时指导纠正,避免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出现类似错误。
(五)、重视学生反馈信息
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带教教师授课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教师的后续教学活动[2],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学生的准备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我要求学生在见习课前应再次学习相关的疾病理论知识,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在第二天的见习课中一一去解决,从而真正地掌握这些疾病。
总之,要提高临床理论课的质量,必须注重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翠兰,柯志勇,罗深秋.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4):482-484.
[2]程彬,余和芬,韩玉英,等.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全英语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