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之见

2015-10-21 17:16祁二小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建筑物工艺混凝土

祁二小

【摘要】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复合材料,能够更好的固定建筑物、增强其强度,为房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混凝土材料的普及,相关的混凝土工艺也开始逐步的完善,从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搅拌制作运输以及浇筑养护等工艺环节都有所完善。混凝土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工艺不断完善也标志着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铸就了新的里程碑。本文针对混凝土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了浅要分析,并对一些要点把握、质量控制等重点工作进行了解析,从而提升相关混凝土施工质量水平,使混凝土的施工流程更加规范化、优质化,以达到提升房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工艺、要点控制

前言

纵观中外历史,从古罗马圆剧场到我国的长城,都折射着混凝土的早期想法。至1875年,法国建成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进入了混凝土的早期阶段;20世纪初,各种外加剂出现,混凝土的配合比也通过经验不断的加以完善,各种高性能的混凝土应运而生,逐步进入了发展以及成熟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施工方积极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坚固房屋、提升房屋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

一、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控制要点

在混凝土施工起初,应注意对原材料的选择,由于骨料占混凝土比例的75%,所以应加强对骨料的试验筛选以及优化配合。通过砂筛分析试验法以及石子捣实密度等试验,记录原材料的检测数据并计算其细度模数以及捣实密度,将粗细骨料样品分类,并针对房屋建筑的情况对粗细骨料进行称重分配。在骨料方面应选择一些天然碎石以降低水泥的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確保混凝土材料质地均匀紧密,另外选择粗骨料还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物稳固坚硬的程度。

在筛选细骨料上,通过检测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密度、坚固度、含泥量等指标,选择优质的天然砂或人工砂来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腐蚀等性能[1]。

在水泥的选择上,根据国家对水泥性能指标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若选用Ca3O5Si或者3CaO·Al2O3会产生水泥水热化现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若产生此种现象,会导致内外温差比较大产生应力,导致开裂现象的发生,从而容易影响房屋建筑的强度。一般选用硅酸盐水泥或其他低热的水泥,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对于掺合料而言,可选择粉煤灰等活性掺合料,这有利于减少用水量,延长混凝土凝结的时间,提高和易性、耐久性和稳定性,起到润滑的作用,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在选择粉煤灰上,也应控制好粉煤灰量,避免过度投入,影响其强度。

根据混凝土缺失的性能以及外界温度、湿度的情况,可适量加入外加剂,可选用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引气剂、早强剂、膨胀剂、速凝剂[3]等,外加剂通过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各种性能。通过对混凝土性能的检测,对混凝土的减水量、含气量、收缩性、抗压性、凝结时间等都会有所改善。

再选择好相关混凝土原材料之后,学习收集相关规范性文件,以相关规范文件以及房屋建筑的要求为主要依据对配合比进行设置,然后进行初步的计算、以确定配合比,后经试验检测后得出最优的配合比例,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与和易性。

二、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工艺

混凝土搅拌、运输之后,进行入模塑化,以完成浇筑的环节。浇筑时应检查模板的尺寸、高度、强度并记录相关的数据,之后检查钢筋与预埋件的数量、位置等情况,然后对浇筑模板上的油污等杂物进行清理,堵住模板上的缝隙,并对模板进行相关的湿润工作。

准备工作结束之后,使混凝土以低于2.5米的高度向下进行自由倾落,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情况进行调整混凝土倾落的高度和厚度。

在施工中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采取以下方案:

方案一:全面分层浇筑。即建筑物第一层全部浇筑之后,在桩凝之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按此循环逐层浇筑。其要点工作为:要等整个结构内的整层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才可进行下一层,整层的平面面积不宜过大,浇筑时应由短边向长边的顺序浇筑、从中心向两端、由两端向中心进行,以提高浇筑的均匀度。

方案二:方段分层浇筑。此种方案应用于浇筑的工作量比较大,浇筑的厚度不大、但是面积或者长度比较大的结构,针对这种建筑结构如果使用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等设备,则不能满足其要求,则可以采取方案二,即从底层开始浇筑混凝土,浇筑一段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随之依次向上浇筑各层。

方案三:斜面分层浇筑。此方案主要是针对浇筑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且混凝土的流动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浇筑时,应使建筑结构逐层分级并自然形成斜面,然后从浇筑层的底层开始逐层浇筑,以弥补前两种浇筑方案的缺陷,使混凝土实现稳定的分层踏步。

当浇筑时已超过施工面积或者超过浇筑温度允许值或雨雪天气时,应当停止浇筑,以免影响构件质量。

混凝土浇筑之后,为提高构件的强度,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应及时进行振捣的工作,使混凝土更密实以提升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在混凝土振捣时应选择合适的振捣工具,确保半径、长度适合构件的振捣工作。振捣时应做到分层振捣,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以及振捣的深度,防止漏振和过振的情况,并随时检查预留孔洞以及预埋件的位置,确保混凝土的紧实度以及平整度。

三、混凝土构件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振捣、定型之后,要对其成品进行相关的养护的工作。其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在养护期间通过定期更换覆盖物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以提高养护工艺。养护根据建筑构件位置的不同其养护措施也不同:在墙板的混凝土振捣之后,带模养护不应少于一周,拆模之后也应挂双层麻袋进行严密覆盖,不断进行保温以及保湿的养护至14天,以满足混凝土的养护要求;顶板混凝土振捣完成之后,在6小时内不应使用浇水养护,以免出现起皮、起灰的情况[2];9-13小时之内使用薄膜覆盖,外加双层麻袋进行保温,以提高混凝土的湿润性,3-4日之后进行洒水养护至14天。加强混凝土成品的养护措施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过早干燥开裂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四、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由于混凝土在完成后长期暴露于空气之中使之干裂,产生塑性裂缝;因水化热的情况,还有可能导致温度裂缝;还有可能因为地基土质沉降的问题产生沉陷裂缝[2]。因此要加强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和预防,以免裂缝的产生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针对混凝土裂缝,不止要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以预防裂缝的产生,更要研究一些新策略加强事后的弥补。针对已产生的混凝土裂缝可采取表面处理的方法,通过表面涂抹和补贴浆材,以避免细小的裂缝漏水、渗水的情况发生。针对一些比较宽的裂缝,还可以采取填充法来填实裂缝,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它的工艺的完善决定着建筑房屋的质量。因此要从原材料试验、选择、配比、搅拌、运输,到混凝土浇筑、振捣以及养护各个环节加以规范,要学会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混凝土施工,不能笼统的进行。另外还要加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对一些混凝土裂缝、麻面等问题加以预防和及时修补,以提升建筑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提升施工方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混凝土技术的认知与创新,从而提升施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S]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T50119-2003[S]

猜你喜欢
建筑物工艺混凝土
My Hometown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混凝土早期变形对其耐久性的影响
爆炸过后
自我修复的神奇混凝土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混凝土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