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珍 祁雪春
毛泽东对湘南情有独钟。五四时期,毛泽东就到湘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他到湘南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八七会议后,他出任湘南特委书记。在领导秋收起义向农村进军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出向湘南发展。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湘南,大片湘南土地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湘南这块红色土地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引导了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成为了毛泽东最可信赖的朋友。毛泽东的湘南情结决定了湘南在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影响湘南的发展进程,左右许多湘南进步青年的成长轨迹。
一、毛泽东的浓厚湘南情结
毛泽东有浓厚的湘南情结。这种湘南情结,起于五四时期,盛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贯穿于民主革命,伴随于毛泽东的一生。
第一,毛泽东最早关注湘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农民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毛泽东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于1920年秋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他奔走三湘四水,也最早关注湘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1921年10月,毛泽东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向进步教师和学生做了关于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 1]次年4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衡阳三师,做了关于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讲。毛泽东在湘南的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湘南的传播。不仅如此,毛泽东关注水口山的工人运动,关注衡山的农民运动。1926年下半年,他重点考察了包括湘南在内的农民运动,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成为了指导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引导着湘南农民运动成为中国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毛泽东的足迹遍布湘南各地,在湘南开展了丰富的革命实践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中央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的武装斗争,并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把群众基础好的地区作为革命斗争的“主战场”。1927年7月间,毛泽东亲自草拟《湘南暴动大纲》,提出“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西之反唐部队连络。”[2]中共中央积极采纳了毛泽东的革命策略,并于8月3日发布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其中大纲明确指出“准备于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革命团体,在广东革命委员会指挥之下。现即须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受省委指挥,于交通不灵通时得有独立指挥此委员会所能活动的地方工作。”[3 ]同月,要求毛泽东以湘南特委书记的身份赴湘南地区筹备湘南军事委员会,积极打通与长沙附近各县及衡阳等地与省委之间的联系,成立湘南、湘西及宝庆指挥委员会。后因时局变化,毛泽东计划的湘南起义未能变为现实。但一年多后,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发动湘南暴动,从而使毛泽东的设想又变为了现实。
毛泽东最早主张的湘南起义没有发动起来,但毛泽东始終没有忘记湘南这块红色的土地。1927年9月19日召开前敌委员会,毛泽东鉴于情况变化,坚持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在撤退途中,提出了退到湘南。由此看来,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到湘南的主张。即使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多次率领部队转战湘南,并最终使湘南部分地区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率部队到达桂东县四都。在沙田圩,毛泽东组织召开了军队干部会议,决定分兵深入调查附近乡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毛泽东不仅积极研究湘南特委在湘南各地的土地政策和《土地分配法》。同时,毛泽东也密切关注和分析湘南苏维埃政府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成果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县沙田镇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决定。这成为工农革命军的军规。军规的颁布立刻使相对涣散的队伍顿时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又新增了几项内容,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纪、军歌。
为了配合朱德等领导的湘南暴动,4月7日,毛泽东亲自率部攻打汝城。4月27日,张子清与湘敌两个团激战了5小时左右,最终使得敌军遭受重创。至此,毛泽东指挥的井冈山部队彻底解决了湘南起义部队的战略转移问题。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酃县的十都镇见面,史称“朱毛会师”。在毛泽东所率领部队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从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大了革命力量。
第三,毛泽东对湘南的眷恋引发“湘南争论”
毛泽东长期战斗在湘南这块土地上,对湘南这块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要离开时,他与常人一样很是不舍。但毛泽东不是常人,他对湘南的不舍不限于儿女情长,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考虑去留的问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央红军决定放弃中央根据地,实行伟大的战略转移。由此,决定离开湘南是必然。问题是如何解决?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发生分歧,并由此引发“湘南争论”。在中央红军冲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后,博古主张按照既定方针继续向湘西进军。然而,毛泽东审时度势,建议先抽调一批熟悉湘南一带地形地势、了解民族民情的骨干,作为在湘南寻机歼敌的预备队,或作为应付不测之事发生的缓冲后援部队,把他们留在湘南,作为打游击的种子。周恩来等接受毛泽东的建议,组建了“湘南营”。“湘南营”主要是由湘南籍的同志组成,他们大部分是1928年湘南起义时参加红军的。由于当时军事行动的紧张和党内分歧严重。“湘南营”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毛泽东提出建立“湘南营”,是毛泽东湘南情结的重要体现,其中既有从战略的考虑,也有对湘南战友的信任,还有对湘南的长期考虑。
二、毛泽东湘南情结的实践价值
毛泽东的浓厚湘南情结,既促进湘南革命形势的高涨,奠定了湘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战略地位,又培养了湘南的革命志士,造就了湘南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且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第一,毛泽东的湘南情结直接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毛泽东对湘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使湘南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活跃地区之一。毛泽东多次到湘南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湘南的进步青年最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对湘南的长期关注,使湘南成为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开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湘南的农民协会组织得最好、农协会员多、农民运动开展得最好。这些地区所积累的革命经验,经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总结上升为理论,在湖南其他地区乃至在全国推广。在毛泽东直接关心和领导下,湘南的党组织发展快,党员人数也比较多。到1927年5月中旬,全省党员数量达到2万多人,党的组织发展基地扩大到60个县,31个地方建立执行委员会或县委。这使湖南成为全国党员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战斗力最强的省区。[4]毛泽东对湘南的关心和指导,保证了湘南的革命斗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湘南的革命根据地内,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等,比较少地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第二,毛泽东的湘南情结奠定了湘南在中国革命史战略基地的地位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在中国开展革命没有革命根据地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因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战略考虑,因此,他领导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在毛泽东心目中,湘南必须是这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将士转战湘南,并最终使湘南部分地区成为红色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湘南起义之后,朱德、陈毅带去了的1万多人的武装力量,极大地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势力的壮大与发展。这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会师和革命力量的壮大,而是点亮了中国革命希望之火。中国的历史根基告诉我们,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是,也必须是以工农为基础的推翻反动压迫的民众革命。湘南起义军上山,会师后,成立了红四军,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大捷,大大扩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域范围和影响力。萧克曾这样评价过毛泽东领导和参与的湘南起义:“只有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5]
第三,毛泽东的湘南情结影响和培育了一批革命家群体
毛泽东对湘南革命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心血。毛泽东多次到湘南指导工作,他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当时时局,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以自己极大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无畏精神,影响了湘南的长远发展。由于毛泽东在湘南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使得从湘南起义转移到井冈山后,汇集、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湘南来的工作人员,几乎尽数在军中做党的工作。”[6]这些人才日后也是记入光辉史册,成为了功勋卓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与卓越成绩。在毛泽东的领导和关怀下,从湘南或者湘南起义中走出来大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邓中夏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许多湘南籍进步青年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许多湘南籍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红军将领,其中有的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新中国的开国无勋;有的战死沙场,成为不朽的烈士。据不完全统计,湘南籍或在湘南战斗过的开国将帅有24名,包括朱德、陈毅、粟裕、黄克诚、、萧克、邓华、朱良才、杨至成、杨得志、赵尔陆等。这些将帅,或同毛泽东并肩战斗,或在毛泽东教育下成长。无论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还是在毛泽东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后辈,都與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无不受毛泽东深厚湘南情结的影响。
三、毛泽东的湘南情结的理论价值
毛泽东的湘南情结不仅有广泛的实践价值,而且有深远的理论价值。这种理论价值就表现在,毛泽东在湘南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湘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毛泽东浓厚的湘南情绪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毛泽东在湘南提出重要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关注和指导湘南,而且在理论上既思考湘南问题,又在湘南进行了理论思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湘南运动大纲》,他对于中国现状、革命方式、革命前途等问题的考虑和后来毛泽东思想中的很多精华不谋而合。早在1927年6月下旬,毛泽东就对湖南各县工农武装作了必要时“上山”的指示。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转兵湘南失利,才毅然决然地走上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当时湖南省委对“上山”的思想持有怀疑态度,典型的表现就是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到井冈山对毛泽东工作的斥责。在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都深刻认识到建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革命根据地至关重要。由于毛泽东和朱德在湘南起义后,他们针对根据地的实情需要都在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措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湘南,毛泽东等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发展等革命性工作。这些改革措施都极大的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从根本意义上说,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初步形成主要得益于自身在湘南的经验。
在湘南起义期间,毛泽东意识到湘南开展土地革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就积极组织召开了湘南工农兵会议,会议决定在湘南开展大规模的“插牌分田”的土地革命。首先,毛泽东制定的新的土地革命策略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据统计,湘南八县市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共“插牌分田”69万多亩,覆盖了湘南绝大多数的农村土地,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其次,及时灵活地调整土地政策。在湘南土地革命中,起初提出的政策是“凡参加农业劳动的都有份”,“多寡以该县所辖土地之多寡而定。”[7]这样的政策其实就是把所有土地“一刀切”,集中分配;分配对象也仅局限于有农业劳动力的人,这种政策不利于更广泛地团结农民群众,也容易将劳动力束缚于土地之上,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通。后来毛泽东和湘南特委提出“把田多的抽一部分分给田少的,把田好的抽一部分给田坏的”办法,并且不急于推广插牌分田方式,而是通过永兴等县的试点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而稳步推进土地革命。这种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更加有利地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兴起与开展。最后,将“插牌分田”的分配的土地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湘南特委颁布了《土地分配法》,保证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又和谐地处理了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使得农民安心生产、安居乐业,保证了湘南社会秩序的稳定。湘南革命土地革命的做法,为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并且为日后在井冈山进行土地革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在日后的根据地革命活动中,根据在湘南进行的土地改革法令经验,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临时土地政纲》等土地法律,同时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革命需要的土地革命策略。
毛泽东在湘南的实战革命活动不仅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探索出了一些军事斗争的策略与战术。首先,创立了正规军、地方武装与群众武装三者相结合的多元武装斗争体系。特别是在湘南起义中,起初通过发动正规军,之后再将积极热情的地方武装加入起义行列。随着革命的深入,各地的群众也纷纷积极参与,使得湘南成为当时革命的中心之地。这种在战时能有效调动最广泛群众力量的军事武装策略术一直沿用至今,对当前的经济、军事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其次,丰富了游击战术。朱德在湘南起义中经常采用声东击西、避重就轻的方法使得敌人在战斗中疲惫不堪。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历次实战中,充分发挥游击战术的优势,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指导思想。另外,三大纪律、六项纪律的提出更是明确了我党建军的作风原则,其重大意义不亚于三湾改编。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一级的指挥机构上,开辟了新型的军队的组织建设。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再次重新理顺了军政、军民关系,为以后我军发挥优良的作风传统打下了坚实的作战基础。从军队的作风建设上着手,巩固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是毛泽东后来治军的一个基本经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军队不仅会打仗、能打仗,而且要成一支牢牢依靠老百姓的“人民的军队”。
湘南起义中,湘南特委贯彻执行“左”倾冒动主义错误,并拒绝将起义军向井冈山根据地转移。原因是他们认为:“湘南暴动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不可丧失”,提出“以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与敌人战斗到底,坚决保卫湘南”。[8]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军队就是党的尖刀和武器,他针对部队中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而导致违犯纪律问题的出现,在沙田组织召开的纪律教育会议使得革命暂时转危为安。这些与“左”倾的斗争为日后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科学的道路提供了具有深刻历史经验与实践教训。
第二,毛泽东的湘南情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在湘南留下了丰足的精神财富。首先,注重调查的科学精神。毛泽东的调查精神突出的实事求是,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土地分配法》,毛泽东都运用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方法更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把调查研究理论的认识和调查研究的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并且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深刻本质和革命路径。毛泽东开创的实践态度和调查研究方法在湘南得到了兴起和发展,其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方法。其次,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在白色恐怖下,毛泽东能以大无畏的勇气发出推翻旧社会的呐喊并且在湘南奔波组建了革命军。面对强于十几倍的敌人,毛泽东总是临危不乱,运用自身的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斗争的艺术领导工农革命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不断给中国革命点亮了前进的明灯,这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也成为湘南革命斗争史上最亮丽的篇章。再次,独立开创的探索精神。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不唯苏俄“城市革命论”指导,独立地去探索中国土地革命的方法和形式。甚至包括军队建设、军事战术、经济建设、革命路径等中国革命急需解决的问题都是毛泽东探索出来的。独立的探索精神不仅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而且后来经过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展为“独立自主”的精神,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最后,深入群众的务实精神。中共二大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毛泽东在湘南的宣传马列、领导农运、调查研究、发展党员、进行土改、作风建设、武装斗争……无一例外的都深入到群众中去,去熟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恳切的询问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也正因为毛泽东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这才拥得湘南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拥有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之源泉。这种深入群众的务实精神让湘南更具有一份领袖情怀的魅力。
第三,毛泽东的湘南情结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毛泽东的湘南情结包含对对湘南的热爱,对湘南的关心,对湘南的指导,对湘南的思考,还有对湘南人民的感情。这些都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心系湘南,他的湘南情结不仅铸就了毛泽东在湘南特殊的历史地位,也使得湘南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衡阳到宜章,从桂东到汝城,都留下了毛泽东的深刻印记。在衡阳,毛泽东面对衡阳三师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旧址仍保存完好。在宜章,毛泽东不顾自身安危,率部阻击敌军,为朱德战略转移提供掩护成为革命英雄惺惺相惜一段佳话。在桂东,由于毛泽东体恤民主的情怀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得桂东享有“群众路线发祥地、第一军规颁布地”的美誉,甚至在桂东的很多地区仍旧流传着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和工农红军与劳苦大众的艰苦斗争的红色民谣。在汝城,毛泽东虚张声势、声东击西、智取汝城成为汝城史上不可抹缺的一笔。湘南给予了毛泽东最丰富的人生历练。毛泽东在湘南的革命活动成为日后他领导中国革命的探索适合中国独立与富强的革命基地;毛泽东同时也给予了湘南最为珍贵的红色记忆。现在的湘南,不仅仅是工业发达的重镇,更重要的是这里发生的革命记忆都值得每一代人回忆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黄建幸.论毛泽东的湘南情结[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54—55.
[2] 中央档案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秋收起义(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7.
[3] 中央档案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秋收起义(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
[4] 夏远生 马娜.毛泽东的三湘情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98 .
[5] 黄仲芳.湘南暴动史纲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5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02.
[7] 谭献民,王军.湘南起义对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21—24.
[8] 中共郴州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湘南起义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27.
(作者雷国珍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祁雪春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