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肯尼迪学院教学模式及借鉴

2015-10-21 19:41毛晖
当代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肯尼迪哈佛学院

毛晖

【摘要】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设置科学务实、选课流程开放有序、师资队伍知行合一、课堂组织严谨高效、励志教育无处不在等。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可借鉴有关做法,开展教学改革,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启发式教学、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等。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哈佛肯尼迪学院

笔者于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公派留学人员身份,在哈佛肯尼迪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的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担任Rajawali Fellow一年。访问期间,笔者通过旁听相关课程,以及与学院师生交流,发现该学院的教学模式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一、哈佛肯尼迪学院教学模式的特点

肯尼迪学院的教学项目有6个常年項目,分别是MPP——公共政策硕士,MPP/UP——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硕士,MPA/ID——公共管理和国际发展硕士,MPA2——2年制公共管理硕士,MC/MPA——有职业经历的(Mid-Career)公共管理硕士,PhD——公共政策博士。

从项目设置可以看出,肯尼迪学院是以培养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这决定了该学院的教学模式有其独到的特点。

1、课程设置科学务实

肯尼迪学院在课程设计方面非常科学和务实。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学院认为,面对日益变动和复杂的公共管理领域,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充满变数和挑战,只有具备娴熟的分析、管理、倡导能力,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如运用,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以领导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熟练的管理、分析和倡导能力,就成了肯尼迪学院课程设置的着力点和学科建设的方向。而所谓务实,就是紧紧围绕美国和世界的热点公共政策问题来设计课程。

具体来讲,学院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政策与制度分析,含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验分析、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方法等。

第二,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包括组织战略及其实施、政治管理、创新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第三,政治鼓动和领导科学,包括领导艺术与政治资源的动员,选举政治与政治领导。

第四,分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包括企业和政府政策,犯罪和司法公正,环境和自然资源,公共卫生政策,住房、城市发展和交通,国际安全和政治经济,国际贸易和金融,媒体、政治和公共政策,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等。

除了以上四类外,学院还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财务管理、求职技巧、口才培训等方面。一般来说,一学期开设一百多门课程。同时,还不定期邀请各国政府要员、学术名家、媒体记者等来学院做讲座。

在正式设立的课程中,有年度课程、学期课程和半学期课程之分。年度课程是2个学分,学期课程是1个学分,半学期课程只有0.5学分。肯尼迪学院学生一年内至少要拿到8个学分,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2、选课流程开放有序

肯尼迪学院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包括哈佛大学其他学院、甚至是外校(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反之亦然,其他学院、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肯尼迪学院的课程。肯尼迪学院本身没有本科生,但允许哈佛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选课就读。

此外,各课程还普遍向肯尼迪学院的项目研究者开放,欢迎他们旁听。从笔者的旁听经历来看,大部分教授很欢迎旁听者加入他们的课堂,甚至可以跟普通学员一样,领取有关阅读材料和习题,有的还可以参加课堂讨论。但前提是,在选课阶段要跟授课的教授申请。如果事前没有沟通,贸然闯进一个授课的教室,被认为是对教授不礼貌的行为。

在选课方面,学院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orientation)阶段

新学期报到后,学员马上在导师指导下熟悉学业,包括选课制度。学院给每名学员确定选课指导老师,一名老师往往指导3—5人选课。学员必须在三个时间段与指导老师沟通,接受指导。一是课程集市开始前,学员要单独拜访指导老师,向老师介绍自己的职业背景、学科爱好和未来发展的意向。指导老师会根据学院任课老师的情况,给学生的选课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包括推荐一个较长的课程清单。二是学员在参加课程集市后,有一个大体的选课目标,需将有关情况报告导师,听取意见。三是在最后上报确定课程前,要与导师再次面谈,经他在选课表上签字同意后,才能正式注册所选课程。

(2)“课程集市”(Course Shopping)阶段

“课程集市”,实际上是学院在正式开课前,专门抽出2—3天时间,为全院师生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的一种教学安排。这几天被称为“集市日”(Shopping Days)。在这段时间内,该学期的所有任课老师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45分钟),在课堂上向学员介绍本课程的授课体系和内容,并回答学员的提问,以吸引大家选他的课。

在“集市日”这两天,教授们在课堂上多方位展示课程魅力,学生们则拿着课程安排表,从一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选课,教学资源的供需双方得以见面沟通。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采取先广泛撒网,然后再逐步淘汰的方式来选课。到了正式上课阶段,每个学生在不同课堂上的同学都可能不一样。这恰恰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结交各个国家、各种职业背景的同学。

(3)正式上课阶段

在课程集市结束后,课程全面步入正轨。但学员在开始的两周内还可以变更课堂选择。两周时间以后,各门课程的上课人选基本确定。这时整个选课过程才结束。

有中国学生曾说,在哈佛最难的事,不是考试,而是选课。他说,选课绝对是门艺术,不仅要确立目标,还要懂得“运筹学”,因为并不是想上的课就一定能上成的。首先,要保证所选的课在上课时间、答疑时间和考试时间上不冲突;其次,要保证两门相连的课在地点上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就会迟到;此外,对于一些热门的课,还要看能不能排上队,比如说一门课只录取40个人,但有100人报名,这个时候就要看运气了。选课也是痛苦的,因为哈佛好的、有用的课实在是太多了,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个人喜欢的课,集中精力上与自己目标最相关的课程。

3、师资队伍知行合一

肯尼迪学院的现任院长David T.Ellwood曾表示,肯尼迪学院的目的是培养政府官员。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担当政府内的要职。而在全美250多个教授公共政策的院系中,肯尼迪学院是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这里聘请的140多名教师,构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教学团队。

肯尼迪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授都有在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或民间组织任职的经历或头衔。比如前院长Joseph Nye、现任院长David Ellwood、前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等。其中,以萨默斯最具代表性。萨默斯1982年就职于里根政府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1991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1999年接替鲁宾(Robert Rubin),任财政部长;2001年到2006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9年他执掌国家经济委员,成为奥巴马经济政策的总设计师。2011年,他又回到肯尼迪学院,主讲两门课:《美国经济政策》和《萧条经济学: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及评价》。作为奥巴马救市计划的总设计师,他应该是讲这两门课程的最佳人选了。

肯尼迪学院的教授大多“知行合一”,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而且积极投身公共政策实践中。在肯尼迪学院讲授财政学的Jay Rosengard教授,就曾与印度尼西亚的财政部合作,参与制定该国的财产税改革方案。直到今天,他还常常去印尼调研,了解那里财产税制的实施进展情况。而笔者所在的Ash Center,其中心主任,就是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Anthony Saich。他是个中国通,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被清华大学聘为“长江学者”。此外,他还是哈佛大学中国高级官员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每年中心要和中组部合作,培训中国司局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他开设的介绍中国的课程,选课人数爆满。笔者听过他的课,感觉国外学者对中国的情况,还是相当熟悉的,包括一些政治术语,都运用得很娴熟。

肯尼迪学院还有一种教师,那就是曾在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任职的职业人士。其中有的可能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拿过,他们来主要是讲授实务经验。笔者曾旁听过Shelby Chodos讲授的《州和地方财政学》。这个老师就没有拿过博士学位,也不是教授,但他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过多年,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融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他被肯尼迪学院请来,讲了近十年的课。他讲的课紧密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对于学生了解地方财政实务很有帮助。

公共管理教育必须与实务密切结合。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要讲授现实案例,还需要一批了解现实,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帮助提高理论水平的学术型教授,也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肯尼迪学院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4、课堂组织严谨高效

哈佛的课堂组织很有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规定大量的阅读材料

肯尼迪学院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課,系统地讲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并有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如企业财务;另一类是案例分析,整门课几乎都由案例组成,如领导艺术。在学院,一门课程一般一周上两次课,每次课堂教学1.5小时,两次3小时。但作为选这门课的学生,一周要付出的时间远远大于3小时。因为无论哪一类,共同特点是要求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并且课堂上要积极参与(有的课程考核中,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0%)。不阅读,上课就无法听懂,更谈不上高水平地提问和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包括:教材、专著、学术论文甚至报纸上的短论、网络上的时评,内容非常丰富,有时多达几百页。就是美国学生,也不见得能全部读完。对于外国学生而言,阅读压力就更大了。笔者认识的在肯尼迪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中,就有晚上11点睡觉,早上3点起来读材料的。正如当年的校方主管保拉女士所说,“哈佛所给予我们的,是在极限压力下的生存能力”。

(2)课堂上师生积极交流互动

美国教育界的观点是,没有糟糕的问题,没有问题才是最糟糕的。而肯尼迪学院的学生们,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非常自信。所以,在课堂上,提问和质疑的学生总是很多。笔者在肯尼迪学院旁听课程时,发现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学生都可以随时举手发言。提问或者是要求老师解释刚才没听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与老师有不同的观点,要与之探讨。授课的教授们也非常耐心地予以回应。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发言可能占去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事实上,有的学生自身的职业水准很高。我曾旁听Jay Rosengard教授的《财政理论与实践》一课。而课堂上,就坐着来自日本财政部的公务员,还有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亲自任命的预算办公室官员,他们对财政的现状和流程都相当熟悉。应该说,教授们面对这样一群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大压力的,所以,教授们对学生的发言,都能认真倾听,耐心回应。

不少教授还想出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堂发言。以Robert Lawrence教授为例,他曾是克林顿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美国著名的国际贸易专家,对WTO的有关规则了如指掌。他在讲授《贸易的政治经济学》时,就曾让学生模拟多哈谈判的成员国代表,在课堂上为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发言。当然,课堂上的发言表现,也会是学生成绩的重要考评依据。所以,学生们往往积极发言,以给教授留下好的印象。

(3)课后论文写作量大

每门课一般一个月至少一次论文写作,多要求在1500英文单词左右,通过学院内网提交,有时还要组织专门的课堂讨论。论文题目及要求老师决定。自己要变更,必须用电子邮件专题请示批准后才可以。每次论文老师将给予详细的批注,并按统一标准,给予打分。

有时考试采取小组论文考试的形式,即要求一篇规定的考试论文,由小组的几个成员合作完成,最后集体的得分也是个人的得分。据称,这种形式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团结协作的精神。通常,为了得高分,大家大多能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总的来讲,肯尼迪学院学习的量大,要求高。一旦进入正式课程,每个学员都很忙碌,再加上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闲暇时间相当有限,学生往往学习到深夜才能休息。

5、励志教育无处不在

肯尼迪学院有许多美好的道德及励志教说。只要参加几个学院的活动,即可感受到学院里弥漫着这样一种气氛。学院希望学生能时刻思考公共价值,以实现公共价值为理想,为社会服务。肯尼迪学院网站的首页上,就有1961年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中的名言:“问问你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这种使命感和宏大叙述是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部分。可见,道德言说在学院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整个哈佛倡导的都是领导精神。从进校起,学校就开始树立学生的领导意识,明确提出,哈佛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领导人。肯尼迪学院试图让它的学生相信,这里的每个人都会在未来成为领袖,可以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学院专门开设有《领导艺术》这门课,而且在肯尼迪学院还是明星课程,特别受学生欢迎。学院称,我们是永远不会招错人的。要相信你自己,相信哈佛肯尼迪学院永远不会招错人。励志教育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它旨在帮助个人发掘更大的潜能,超越自己。

二、肯尼迪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启示

1、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应注重通识教育,开设综合类课程。在肯尼迪学院,开设有不少围绕公共管理的综合科目课程,如“能源战略”、“贫困问题研究”、“美国的外交关系”、“城市规划”等。这些课程由学生自由选修,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目的。另外,同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也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辅修八门社会科学类和人文艺术类课程;文科学生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类课程。

而我国目前高校课程基本上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单一,文、理、工分家,同一学科领域间的课程较多,不同领域间的课程就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观念不强,难以适应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应适当削减课程学时,提高选修课比重。在美国高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大,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而且,任选课的门类繁多,选择性大,供某一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往往达数百门。相比之下,我国多实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中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占比少。而且,选修课数量少,范围窄,通用性差。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只有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他们才可能在图书馆选择感兴趣的书籍,才会开展独立和深入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一个单向的听众。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削减各类课程的学时,并提高选修课比重,赋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权。

2、实行启发式教学

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查找到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大学的课堂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思考和讨论。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

而案例教学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哈佛教授认为,案例教学不存在标准答案,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尽相同。案例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肯尼迪学院的课堂上,鼓励的是讨论与辩论,教授们往往不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结论。其实,文科教学的特点并不是要穷极真理,甚至并不是要寻找答案,而是彼此思想发生碰撞时所激发的思考和智慧。

案例教學的重要收获还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哈佛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而非教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汇总学生的经验和智慧。因此,哈佛的教授说,案例教学的收获70%来自同学,只有30%来自教师。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肯尼迪学院的课堂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黑、白、黄、棕各种肤色;学生还来自不同的部门,包括政府机构、民间组织、非盈利机构、国际组织、军队、企业、新闻媒体等;而学生的年龄也可能相差十几岁。这就使课堂十分多元。可以说,学生的多元性是肯尼迪学院的最大优势。分享不同部门、国家、年龄层的人的经验,是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与其他同学讨论时学到的东西,比在书本上还要多。

3、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课程考核是执行教育标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上,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模式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重较大。目前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多是期末考试决定课堂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而在肯尼迪学院,期末考试成绩可能只占到总成绩的40%。平时的小论文、作业、课堂发言等,都是最终判定成绩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都必须认真,而不能靠考前突击复习,来获得高分。与这种方式对应的是,授课教师拥有充分的自主考核权。在哈佛的课堂上,教授有100%的考核学生的权力。

另一方面,考核方式可多样化。肯尼迪学院考试采取的考试形式,有课堂答卷考试(in-class),回家限时考试(take-home),论文(paper)和小组论文(team-work)。相比之下,我国的闭卷考试内容以要求记忆为主,形式则为单调的闭卷方式。今后考试方式应多样化,除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外,还应有开卷笔试、口头测试、撰写论文、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

总之,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书名那样,“世界是平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下,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驱动机制与减排效应研究”(项目号:13CGL10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财经类学科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号:2013YB09)。)

【参考文献】

[1] 郝翔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设置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12).

[2] 马勇:哈佛大学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及其启示[EB/OL].http://

www.hntj.gov.cn/xhzj/3tjjyyth/200508080097.html,2015-01-27.

[3] 袁岳:哈佛修炼:亲历肯尼迪政府学院[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4] 徐翀: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共同趋势[J].教书育人,2009(9).

[5]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 张英红: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12).

[7] 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8]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莹菲)

猜你喜欢
肯尼迪哈佛学院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西行学院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