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

2015-10-21 19:52邹婧岳春雨
奋斗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片厂东北

邹婧 岳春雨

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基地。它是在全国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在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合江省兴山市(今鹤岗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诞生经历了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鹤岗诞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战略方针。中央派人到长春接收了原“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全部设备器材和部分人员,并会同长春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斗争,于当年10月1日组建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4月1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延安干部田方、许珂、钱筱璋等人正式接管东北电影公司,任命舒群为经理、袁牧之为顾问。当时东北形势很紧张,国民党派出大批军队到东北抢占地盘,大举进攻营口、本溪、四平等城市,并继续向长春逼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1946年5月2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做出决定,指示东北电影公司动员进步职工带着电影器材和设备,立即迁往东北解放区大后方合江省。东北电影公司50余人带着设备从长春到哈尔滨又到佳木斯,最后由于形势所迫,于同年6月1日,辗转来到了兴山市。同时党中央还决定,将延安电影团也迁往兴山,并与已经到达兴山的东北电影公司合并,组建共产党自己的电影基地。1946年8月27日,著名的电影演员陈波儿、摄影师吴印咸带领延安电影团40余人,从陕甘宁边区出发,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取道朝鲜,经图们、哈尔滨辗转来到兴山市落户,受到兴山市人民的热烈欢迎。

东北电影公司和延安电影团到兴山后,得到了兴山市委、市政府和鹤岗矿务局的全力支持。矿务局将市中心地段的老街基一马路、二马路等处最好的房子供其使用,并优先供给粮、煤和一些需要的设备。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创建初期,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设备也很简陋。当时,来到兴山的无论是干部、演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成了搬运工和建筑工。他们人拉肩扛,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原来日本驻军的一所马棚改为办公室,将其中一个小礼堂改为摄制、排片和培训学员的场所,将一个没有完工的电影院改为摄影棚(原新光影院位置),将一所日本小学校改建为洗印、录音、剪接等技术车间(今市政府大楼后面车库位置),上世纪50年代,这个地方曾经改为矿区图书馆。东影的家属宿舍,分布在红军街日本遗留的“社宅”。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和短期建厂筹备,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和延安电影团合并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直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第一任厂长舒群。不久舒群调离,由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党总支书记兼负责艺术工作,钱筱璋负责新闻纪录片制作。此后,党又从各解放区抽调了一些干部充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6月,由钟敬之、成荫率领的西北电影工学队20余人来到东影。同年9月,由沙蒙、张平、何文率领的东北文工团140余人也加入了东影。由于成份复杂,东影成立了由袁牧之、吴印咸、田方、陈波儿、何世德、许珂、王滨、钱筱璋、伊林、钟敬之、沙蒙等11人组成的东影管理委员会。

新中国电影事业在鹤岗起步

东影在兴山时期,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拍摄了第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民主东北》,完成了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译制片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东影在兴山期间还开始拍摄了《光芒万丈》、《回到自己队伍中来》等故事片。

在兴山市委、市政府、鹤岗矿务局大力支持下拍摄的《民主东北》,共17辑,106本,胶片总长23 687米。这部大型长纪录片是由数十个战地摄影队随军拍摄的。摄制人员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身背武器,手提摄影机进行战场实拍,真实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役的重要战斗场面以及平津战役的部分实况,成为记录人民解放战争的珍贵历史文献。如《四下江南》、《东满前线》(第三辑),记录了人民解放军1947年5月渡江南发动群众的动人场面,以及在公主岭、昌图等战役歼灭守敌的大捷情境;《收复四平》(第五辑)记录了人民解放军1948年初发动四平攻坚战激烈巷战的真实过程;《公主屯战斗》记录了人民解放军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雪地修筑工事,冒雪发动进攻,歼灭公主屯守敌,活捉敌新五军军长刘光谦的真实场面;《解放东北最后战役》(第九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第十七辑)记录了人民军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收复绥中、兴城和义县的胜利实况。解放长春时,长春守敌郑洞国率部投降的场面,人民解放军歼灭大虎山守敌、攻克锦州巷战、进军沈阳,扫荡营口残敌,直至解放东北全境的全部战斗过程;《解放天津》(第十辑)记录了人民解放军向天津发动总攻时,密集炮击、突破外围、坦克开进市区,全歼守敌,俘获敌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和敌人打白旗等待收容的场景;特别是《北平入城式》、《毛主席阅兵》(第十一辑)记录了人民军队开进北平的历史场面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平西苑机场和各界代表会面后,检阅人民解放军的激动人心的现场场景,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在东北解放区各地放映时受到广大军民的欢迎。1947年还将第一、二辑合辑成国际版,送布拉格国际青年联欢节放映。

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说的是一个刚刚参加革命的小战士(马德明饰)不慎枪走火,打死一个老农民(陈强饰)的儿子,部队为严肃军纪决定枪毙小战士给老农民的儿子偿命,老农民站出来说“不要处死小鬼,留下他打老蒋吧!”在场的群众无不动容,也一致要求“留下他打老蒋”,部队同意了大家意见,后来这个小战士在战斗中立了功。《桥》塑造了两个老工人(分别由王家乙、陈强饰),为支援解放战争,抢修被破坏桥梁的英雄事跡。《瓮中捉鳖》和《皇帝梦》都是讽刺蒋介石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内战的事。《预防鼠疫》运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如何防止日寇遗留细菌武器的危害,在当时非常适用。东影在兴山所拍的这些影片,为以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影于1946年在兴山建立了第一支文工团,由于蓝、袁乃晨任正、副团长。1947年8月组建第一支电影乐团。1948年秋建起第一个译制分厂,当时叫翻版组,由袁乃晨任组长。东影在兴山期间还招收了大批进步青年,培训文艺骨干,先后举办4期训练班,共培训650多人。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工作人员只有200余人,到1949年东影离开兴山时,工作人员已达980余人。后来这些人分布在长影、北影、上影以及其他各文艺团体,有的成为著名演员,有的成为领导干部。在兴山工作过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有陈强、王家乙、于蓝、于洋、浦克、凌元、苏里、田方、方化等。

东影在兴山还有很多趣闻轶事,如东影文工团为伤病员演出《白毛女》时,当看到黄世仁残酷压迫杨白劳和喜儿时,在场的伤病员和其他观众无比气愤,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奋臂高呼口号“打倒黄世仁!”同时向台上的“黄世仁” (陈强饰)投掷石块,一个伤病员拿起枪来就要枪毙“黄世仁”,在场的战友赶紧拦住,告诉他:这是演戏,那个是演员演的,不是真黄世仁。经过解释,这个伤病员才从剧情中清醒过来,陈强幸免于难。

1949年4月,东影迁到长春,1955年2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市的三年时间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积累了摄制各种影片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和文艺工作干部。那时的兴山,一度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东北“小延安”,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摇篮。

(作者单位:中共鹤岗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徐朝

猜你喜欢
制片厂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后疫情时代摄影棚紧俏 影视公司博弈不可避免
大东北的春节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状态
落寞或重生
东北振兴赢了还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