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玉 马金凤
生态旅游是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它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包括享受自然美景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两方面含义。 为顺应生态旅游发展趋势,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全国不少地区正在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把自然生态资源视为“无价之宝”,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当地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发展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已成为资源富集地区的共识。
一、深度开发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我省拥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大森林。全省森林覆盖率45.7%,大兴安岭、伊春等地市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有104个森林公园,茫茫林海,风景秀美,空气清新。二是大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充满了原始、古朴、沧桑、神秘的色彩,游界江既可享受原始生态环境,又能领略异国风情。三是大湖泊。全省共有大小湖泊640多个,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等湖泊景色秀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四是大湿地。湿地面积8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近1/5。扎龙、连环湖、兴凯湖、珍宝岛等湿地风光壮美迷人。五是大熔岩。全省境内有16个火山群,80多座火山,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被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六是大油田。大庆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龙江文化特色之一。七是大农业。两大平原是国家最为重要的粮食基地,全省拥有110个农牧场,现代化的大农业和特色种植业是龙江亮丽恢宏的风景,生发了拼搏创业的北大荒精神。八是大旅游。全省形成了以哈尔滨太阳岛、大庆湿地温泉、齐齐哈尔扎龙、黑河五大连池、伊春汤旺河国家公园、牡丹江镜泊湖为重点的环形旅游产业圈,以及鸡西兴凯湖、萝北名山、神州北极漠河、华夏东极抚远等旅游景点。当前,全省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61家,其它A级景区300多家。
目前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环境极为有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去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把冰雪游、生态游、观光游和边境游结合起来,加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陆昊省长多次提到,要通过不断比较,深入挖掘我省发展旅游业的独特竞争力,发挥生态化和冰雪资源两大突出优势。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实施,发展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既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又为资源保护提供思想动力和资金支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在进行中,特色农业、绿色餐饮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二、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关系
全面发展与重点打造的关系。全省目前共有300多个A级以上景区景点,包括4个5A级景区,山、水、林、湿地,总体上都属自然生态范畴。依托资源,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必须科学谋划重点路线,打造特色王牌项目,突出品牌特色,深入研究品牌效应,科学处理全面发展与重点打造的关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营造生态旅游的经典,实现口碑相传的效应。
景区生态资源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我省重点景区范围内的生态资源所属关系十分复杂,仅五大连池景区就有林业、水利、农垦、大庆油田、部队农场、地方政府等若干单位进行管辖。其他景区也不同程度存在此类问题。对于重点景区范围内的生态资源需要进行统一保护和有序开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最终将导致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失衡。从管理与经营方面看,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是政府拥有资源、政府主导管理、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这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景区发展乃至旅游业发展形势。现代化的景区管理经营模式必须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界线明晰,权责明确,管理顺畅有序。而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包装与营销则必须交由市场,通过引入现代化、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
重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找到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平衡点,要做好全局性规划设计和相关论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既得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景区特色把握上应避免趋同,在线路的规划设计上保证便捷顺畅,在宣传推介上力求进行整体包装、塑造整体形象,这些都需要地方或者景区按照全省的统一规划设计有序进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有必要在景区建设、线路规划、对外宣传推介、搭建统一营销平台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以生态旅游为统领,指导各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三、科学规划深度开发生态旅游
立足资源保护与开发,做好高层规划。一是深度挖掘并全面展示自然生态资源,找准旅游资源总的特征和差异化特点,总体规划定位,真正把“绿色健康”、“生态龙江”的特色展示出来,宣传出去。二是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普查登记。对全省重点景区景点分析评价,评估潜力,对具备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景区景点,依据景区资源和特色,确定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同时评估景区的承载能力,按照生态建设的要求设计环保具体方案,普及推广新型清洁能源,研究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三是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线路规划。按照不同游客的需求,串点成线,形成几个精品线路,并逐步把生态旅游打造成各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在两大平原特色农业种植区或重点景区周边有针对性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打造生态旅游的王牌,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把五大连池景区沿自然生态的方向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成龙江生态旅游的王牌。应保持政策连续性,继续做好五大连池的退耕和生态移民工作,巩固并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开创生态旅游的主阵地。加大景区综合协调与管控,明确政府导向作用,发挥市场主体功能,通过招商建设旅游产业项目,突出打造奇山(火山、熔洞)、秀水(湖水、矿泉)、新镇(五大连池新镇),增设休闲性、娱乐性、互动性、体验性游乐项目。二是筛选有发展潜力的景区进行重点培育。太阳岛、镜泊湖、伊春汤旺河、亚布力、兴凯湖、北极村、扎龙等景区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特色鲜明,需要抓住冰雪和生态两大特色,按照差异化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和宣传,发展季节互补的旅游项目,实现冬季冰雪、春夏秋生态的四季旅游,尽量减小淡季影响。三是对于重点品牌景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景区参与国家级各类资格评定和各类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
坚持市场化方向引入旅游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变供方思维、行政主导为顾客主导、市场主导、民资主导。一是走招商引资建设旅游产业项目的路子,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不能坐等政府投资,要通过招商、入股、合作等形式吸引资金參与建设,在不违背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在用地、审批、建设、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力争取得“我规划、你投资、共受益”的双赢效果。二是走真正的企业化经营的营销路子。在景区营销策划和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尊重企业经营思路和人才选用方式,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避免政府过多干预。
坚持多元融入,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生态旅游同样需要有文化做支撑。一是加强对我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对古迹、文物、建筑等挂牌保护,对民俗文化予以重视、保护和传承。二是提倡在重点景区建设文化展示平台和科普宣传基地。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增强对景区的理性认识。五大连池景区建设的火山博物馆、萝北县名山岛建设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等都很有特色和科普功能,是自然生态景区里的点睛之作,值得推广。
做好龙江生态旅游宣传推介,打造统一营销推广平台。“绿色健康”、“生态龙江”是概括我省整体特征、展示我省特色优势的品牌概念,应在旅游业中广为包装宣传。避免各自宣传投资量大却缺少整体感的问题。利用各种契机开办与生态旅游相关的高层论坛、摄影、文学创作、节庆、科普等活动。邀请各界名人以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为题材创作音乐、文学、绘画作品。大力宣扬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展示满、蒙、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吸引力。
(作者单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