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红
【摘要】公路选线是在其修建之前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它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尤其是对山区农村公路,更应该慎重选取路线走向,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充分考虑。本文对山区农村公路常见的选线方案和特点以及定线方法和选线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期得到一种实用的选线技术。
【关键词】公路选线;路型;山区;农村公路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连接县、乡、村的主要通道,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海拔高度平均在2000米以上,交通落后,公路交通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该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选线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合理性。本文主要探讨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
1 农村山区公路的特点及路型选取
1、1地形地质特点
山区是典型的山岭重丘区,具有地形起伏大、地质复杂的特点,平面展线位置狭窄、平纵配合困难。具体自然特征如下:?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地面起伏大、高差大,地形复杂,山脉水系分明,地面自然坡度较大,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草木稀少、石多、土薄、地质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塌陷、水毁等)较多,水文条件复杂。山区河流曲折迂回,河岸坡陡,水流比降大,洪水短暂,水位涨落变化大,流速快,流量集中,冲刷及破坏力较大,气候条件多变,夏秋季节雨水频发,冬季雪天路滑,车辆滞留严重,也影响了车辆安全行驶。
1.2 平面线型指标
1.2.1 平曲线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是以汽车在曲线部分能安全而又顺适地行驶所需要的条件而确定的,它的实质是汽车行驶在公路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它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舒适、经济的最低限值。农村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平曲线。 研究证明:当转角过小时,如果不设平曲线,或设置常规半径的平曲线,用路者会产生错觉,认为平曲线比实际值小,对道路产生急转弯的错觉,从而使得驾驶员产生过度的减速与转弯行为,危及行车安全。 因此,当转角小时应设置较长的曲线,使之形成公路是在顺适转变的感觉,以避免驾驶员作减速的准备。设计时,当旧路曲线半径小于极限最小半径时,必须增大曲线半径,以增加曲线长度。 但应考虑现场地形情况,不能片面追求高指标而使路线偏离旧路过多,在困难路段才可考虑采用极限半径,一般路段不应使用极限半径。
1.2.2 直线
通村公路由于路线本身较短(根据调查一般不超过 5km),且通村公路周围环境富于变化,驾驶人员不会感到单调、疲劳.此外.通村公路应更多地考虑节省造价.因此直线最大长度无需限制。 对于县通乡公路以及乡际公路.由于路线本身较长(根据调查一般 15km 左右)。 在运用直线线型并决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 不宜采用过长的直线,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1.2.3 缓和曲线
根据交通运输部颁的《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定,三级以上的农村公路在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相衔接处必须设置缓和曲线,缓和线一般采用回旋线,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和以上几项因素的控制。 首先应充分考虑汽车行驶力学、驾驶员操作以及乘客舒适性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路线必须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其次,再结合地形条件,尽可能满足视觉心理和线形美学方面的需要,选择合理的缓和曲线长度在选用缓和曲线长度时,除满足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外,还应注意同公路等级和整体线形相协调,切不可不顾工程量的大小、工程投资的多少而一味地追求长而大的缓和曲线。四级以下的农村公路在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缓和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想连接。
1.3 纵断面线型设计
在纵断面设计中.影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有纵坡、坡长和竖曲线半径。 采用较小的纵坡和大半径的竖曲线.能同时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距及超车机会,有利于行车安全。 从理论上讲最小纵坡视距良好是理想的设计方案,但在地形过于平坦的地段会给排水带来不便,反而影响行车安全。纵坡较大的路段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纵坡过大,对于保持车辆的合理速度,维持连贯的驾驶状态有负面影响。坡段过陡时,车辆下坡会打滑. 更有甚者可能造成车辆的翻覆。坡长过大,车辆上坡会爬坡吃力,严重的可产生倒滑现象。德国交通安全的研究结果表明,纵坡坡度在 0~2%之间最为合适。 竖曲线半径过小或长度不足会产生离心力过大、 行车时间过短和影响行车视距等不利因素。 因此,在竖曲线设计中就尽量避免连续的短竖曲线(特别是在直线路段)。 对于最大纵坡,对于交通量较小的山区低等级农村公路,其最大纵坡可适当提高。 首先,从最大爬坡能力看,对交通量小、車速低的山区农村公路,载重汽车可以以速爬坡而不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行驶; 第二, 将一些交通量较小的山区低等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增加 1%
后,可大大减少挖方量和路堑开挖深度,节省工程造价,同时也减少了路堑边坡今后的防护费用
2、选线技术要点
农村公路线型的拟定,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确定切实可行的路线走向,在该地区选线,要点有:
1.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选择主要考虑规划要求、资金投入状况、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该项目在整个地区路网中的重要性等因素。对于农村公路来说,远景交通量不会太大,因此技术标准的确定应遵循满足当前需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技术指标必须满足:第一、能适应山区自然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第二、能承受设计的交通荷载。山区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多样化的标准发展,技术标准不能一刀切。在不同路线,地形条件好的路段,应尽量选择较高的技术指标,为农村公路预留发展空间;地形条件差的,可适当降低技术指标,以满足目前使用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2.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农村公路建设投资。
2. 1根据公路规划的走向,路线顺应地形地势,避免过大填挖,工程量尽可能做到最小。农村公路主要是连接村与村、村与小城镇、村与骨架公路网的通道,公路的走向明确,山区农村公路确定路线时,应结合技术指标的要求,在满足技术指标前提下,根据地形特点,尽量顺应地形地势,同时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避免高填深挖,移挖作填,使工程量尽可能做到最小。在选线时,根据地质和地形条件,尽量避免选择沿河(溪)线和跨河线,这样可以减少防护和桥梁设施,以便降低工程造价;在选择越岭线时应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高程和垭口两侧路线方案间的关系;在选择山脊线时应处理好控制垭口、侧坡及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 2充分利用原有桥涵。桥梁和涵洞是公路重要的构造物,其造价在公路中占很大的比例,路线选择时应考慮多利用可满足要求的桥涵,以节约资金。桥梁和涵洞的利用应经过详细的论证,不可盲目应用,避免直接利用不能满足要求的桥涵。
2. 3多利用原有路段。农村公路的建设主要以改扩建为主,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在生活过程中已经修建了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公路或毛路、便道,或是长期行走形成的乡间小路,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的选择而成的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选线时应多考虑利用已有的路段,这有利于降低农村公路的造价。
3.避让不良地质路段。山区地质复杂,岩溶发育,容易发生滑坡、塌陷、崩塌、水毁、泥石流等病害,公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地质病害,其处理费用高昂,是农村公路资金条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选线时应广泛调查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掌握详尽的地质资料,对已出现过地质病害和可能发生地质病害的地方,应主要采用避让的方式通过。
4.重视农村公路的防水毁能力。地区降雨丰富,加上山区河流曲折迂回,河岸坡陡,水流比降大,洪水短暂,水位涨落变化大,流速快,流量集中,冲刷及破坏力较大,公路水毁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公路选线时,应广泛调查水文地质资料,有条件的情况下,路线尽量避免穿越水毁可能发生的路段,若必须穿越时,应该考虑建设一定的防水毁的措施。避免给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留下隐患。
5.少占耕地,保护环境。山区土地贫瘠,人均土地占有量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旦公路占用了耕地,将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阻力,与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违背。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层贫瘠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公路建设和使用不当,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产生新的环保问题。因此农村公路选线应坚持以少占耕地,保护环境为原则,选择合理的线型。
3、结语
贫困山区农村公路建设意义重大,本文探讨农村公路选线技术,提出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同时在选定方案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地形、地质、水文、路基填挖,使平面线形、纵坡、视距等互相兼顾,从总体上寻求工程量小、造价低、出行安全方便、实用价值最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高建华,王玮.公路线性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
[3]裴玉龙,王炜.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