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2015-10-21 17:12闫克明曹学友邱枫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9期
关键词:推进高等院校

闫克明 曹学友 邱枫

【摘要】推进高等院校正规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其特点规律,本文指出了实施院校正规化管理的方法、手段、必要条件和保证机制,以促进高等院校正规化管理建设。

【关键词】推进 高等院校 正规化建设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必须牢牢把握院校正规化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积极探索落实正规化管理的新方法,确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提高院校正规化建设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正规化管理,做到管理观念科学化、管理秩序规范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一、改革课程设置管理方法

课程设置管理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两方面。学习任务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任务剖析,即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类型对学习者达到教学单元目标所规定的能力所需的从属的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以及它们相互的联系,具体为学习者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通过任务分析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就构成了达到终点目标的先行条件。在课程教学中,比较习惯分科课程、单元、知识点这样的分层方法,这就是教学任务的层次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或称教学对象分析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这里的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者特性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的年级、职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这些特点直接制约了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体选择等。

高校课程设置既要适应学习者个体对于科学、职业、生活及兴趣的需求,也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及对于人类本性的认识和改进的影响,从而使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哲学思考相联系,培养具有不断进步的未来意识的人。

二、创新教学精细管理手段

精细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它强调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

一是贯彻精英教育思想。要贯彻精英教育思想,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精干、得力、顶用为基本目标,坚持严格遴选、逐级考核、全程筛选、动态管理的根本制度,采取小班化、研讨式、开放型的教学方法,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关注和精心培养,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精英。

二是坚持质量为本意识。坚持“质量为本”的觀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手段,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向研讨、案例、专题转变;由习惯依靠黑板、粉笔、实物等传统媒体向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由统一教学模式向百花齐放转变,加大选修、报告、讲座课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

三是注重树立精品标准。教学工作是院校最基础性的工作,教学创造力是院校不断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不竭动力,是衡量院校教学活力、潜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而没有教学创造力的院校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院校。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质量制胜的观念,用精品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向课程要质量、向名师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的精品理念,更加注重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健全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院校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评价目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评价程序方法,实现教学评价常态化运行,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一是认清形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方式治校,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要切实端正评价思想,牢固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院校办校育人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从严治校,牢固确立治校务必从严的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法规制度,遵循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形成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管理育人机制。要坚持质量立校。就是要将“以教学为本,以质量立校”作为院校最根本的办学理念,作为院校的旗帜、形象、追求和精神,确保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

二是理清思路,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工作评价,必须针对院校特点,遵循院校教育规律和现代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在评价方法、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过程方法、评价工作关系,以及评价工作的自身建设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找准问题,抓住关键,促进院校全面建设。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外部评价评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内评是保证,外评是促进,通过内评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外评提升办学水平。在评价内容上,坚持以办学状态评价为主。坚持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评价为主,进一步拓展为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评价上,注重发挥导向作用。应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教学评价与其它工作评价集成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督促作用和激励作用,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三是抓住关键,进一步创新教学评价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是对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要加强目标化管理,根据担负的教学任务,从评价方案形成开始,就要制定评价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改革落实。每年达到什么水平,都要非常明确,并将年度目标细化到每个阶段、每个月份,每个教员,建立和维护真实可信的教学状态数据库,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促进教学评价常态化发展。要实施工程化推进。按照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对院校自身教学状态、水平和建设发展进行认真梳理,把院校每年组织自评情况和专业、课程等评价情况纳入考察范围,加强过程管控,实施节点控制,定期组织评价,确保教学评价工作有序展开、有力推进、有效落实。要坚持全过程管控。院校要细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图,使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关口都有明确的、清晰的质量标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实时性、准确性、开放性、高效性等优势,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库,认真采集、整理和发布日常教学基础数据,为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自我诊断并寻求解决对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开展教学评价监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于志良.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江苏高教,2013,(4).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8.

猜你喜欢
推进高等院校
如何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探讨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