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宇
【摘要】高层建筑体型庞大,并且结构也比较复杂,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高层建筑耸立而起,但是我们在增加高层建筑数量的同时,由于工程各专业的交叉比较多,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质量却很难得到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对基础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如何控制工程产品质量,成了当今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层 建筑 主体 结构
建筑的主体结构按照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剪力墙、框架和筒体结构等三种胺照分项工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楼板、柱、梁、屋面和墙体等而按照建筑工程用途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民用建筑主体、商用建筑主体和公共建筑主体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划分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建筑主体的主要功能都是传递、承担和接受上部载荷,与地基基础共同实现上部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1 高层建筑工程当前施工技术状况
1.1 钢筋连接技术
在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当中,钢筋连接技术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具体原因就在于:在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所使用的各类变形钢筋数量不斷增多,造成钢筋接头也随之增多。在钢筋连接技术中,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带肋钢筋套挤压连接技术,该技术具备着一系列的优势,比如施工速度较快、接头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稳定及使用设备简单等。
1.2 预应力技术
我国近年来发展了全新的一种建筑施工技术,这就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与以往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加以比较可知,其特点为: 在横界面上,混凝土更小,体积更轻; 综合经济效益与综合经济价值较好; 对抗裂度以及刚度有着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预应力技术具备着以上多种特点,因而在我国的房屋建筑中,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预应力技术不但需要对低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要求加以满足,并且在高层及多层房屋建筑的施工当中,预应力技术能够更加将自身的先进性显示出来。现阶段,在预应力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是后张无粘结的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1.3 支护技术
由于我国城市土地面积是较为有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可利用土地会越来越少,房屋建筑逐步朝着高层领域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房屋建筑的高度也持续加大,这些均会给今后的建筑施工带来难题及挑战,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及保持土地稳定性的问题上。对以往传统的放坡方式加以采用,已经无法满足日趋提升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要求,我们迫切的需要更实用经济、安全性更高的一种支护结构体系。当前,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板桩、冲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以及钢板桩等支护结构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往往工程实践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完全采取照搬套用的单一模式,再加上土层工程的基坑大小、地质因素和临近建筑结构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便使得基坑支护结构有着不同的标准要求。因此,在选择支护结构时,应当按照具体条件研究分析,将合理经济的判断做出,以此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2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几个控制程序
2.1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原材料和构配件,具有品种多、数量庞大等特点,而材料以及构配件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与质量。为此应该从材料质量方面加以控制。
(1)对所有进场的原材料,质检人员必须严格进行控制,保证每一批原材料都要做到“三有”,即出厂合格证、质保书、相关的复试报告证书。(2)工程原材料供货的及时性,对整个工程的工期以及工程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施工组织人员,一定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合理的供货计划。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供货到位。(3)在对原材料进行使用时,现场监管人员也要做好材料使用的监管工作,避免出现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2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控制
(1)对高层建筑的平面以及高层网点进行控制其精准度,这样可以保证平面或者立面结构的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尽量降低测量精度误差。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平面控制网以及主轴线的选择与布置,需要在相关规划部门制定的定位条件下,再结合建筑的平面形状以及现场布置情况等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对平面测量控制网的设计与使用,应尽量多采用一些与建筑体、面相平行的封闭图形。例如方形、矩形。当遇到不规则平面时,应根据主轴线的情况测设出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的平面控制网,且中心线应尽量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2)地下室的测量放线。高层建筑深地下室的测量放线轴线易出差锥同时地下室的施工一般都比较重视施工工期的控制。为了保证测设精度不会受到抢工期的影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对基坑进行开挖时,应在基坑外围进行龙门控制桩设置。2)混凝土垫层施工结束后,应将基坑围处护桩间木板上的轴线控制点引测到垫层上。3)柱墙插筋的固定设置。为了防止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因混凝土的流动性产生的侧压力会改变柱墙插筋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可用焊接的方法将其固定在底板上。并对墙插筋采用加斜撑和水平拉撑的措施。
2.3结构转换层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结构转换层的结构特点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得出以下质量控制要点: (1)制定出合理的支撑体系方案,解决施工过程中荷载传递的安全问题,以及支撑的稳定性。(2)对现场钢筋的制作或者绑扎,要特别注意梁柱节点、梁与梁节点处、梁柱与墙体节点处的绑扎质量。(3)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也要严格控制,正确选择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和转换梁的浇筑方式。对结构节点处以及施工缝处等关键部门的施工质量要特别控制。
2.4浇筑混凝土等级强度的控制
混凝土强度的等级变化,是取决于楼层以及其空间结构体系中构件的受力度的变化。不同楼层以及不同区域段、结构体系节点的交汇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控制都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通过以下措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根据施工结构空间的平面布置,在施工前对各个框架柱以及芯筒剪力墙的位置进行分析,并标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分级。(2)对框架梁以及次梁内钢筋进行绑扎时,在距离墙边以及柱体约500mm处,垂直设置两层网眼大小为7 X 7mm的钢丝网,防止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发生串槽。(3)混凝土浇筑时,应先浇柱墙,后浇梁板。对于高柱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分为两次进行浇捣,第一次浇筑2/3的柱高,等一小时左右再进行第二次的浇捣到柱项部位,并且确保后浇梁强度低的混凝土不流入至柱梁节点处。 (4)对上部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应该使用输送泵进行合理任务式分配,泵管应该就近先输送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再转换为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输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高低强度混凝土输送转换时,应该先把管内的残留混凝土清理干净。(5)对混凝土柱体的浇捣速度以及梁板平面覆盖浇捣的时间差要严格控制,保证施工过程中在同一截面的分界处不会产生冷缝。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高层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些施工问题也出现。在了解我国高层建筑的概念后,通过对以上建筑高层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提高建筑施工精准度。
参考文献:
[1]高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与施工技术[J],门窗,2012(08)
[2]贾贯翔.探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