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夷
摘 要:对于美国移民政策的研究一直是美国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1965年以后的大陆移民,受到新的美国移民政策、固有的移民结构、中国国内发展新情况以及国际大背景的综合影响,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根据这些变化结合华人社会实际可以将1965年以后的华人移民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同时,分析总结了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新特点和变化,在全球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根据中美两国的具体国情及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今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关键词:美国对华移民政策;1965年外来移民与国籍法;大陆新移民;变化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4-0082-07
美国是全球最典型的移民國家,其人口组成十分复杂,各族裔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相互摩擦、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现在的美国社会。美国的人口主体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少数族裔包括拉美裔、非洲裔和亚裔的移民及其后代,还有本土的印第安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到2010年4月1日,美国少数族裔的人口为1.11亿,占全国人口(3.08亿)的36.04%。亚裔人口居少数族裔第三位,计147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5%,十年间增加了440万人,增幅达43%[1]。其中,华裔人口(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达4010114人,较2000年增长40%,占亚裔人口比例23.15%[2]。本文中“中国大陆新移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十分确定的定义。主要指1978年后移居海外、居留一年以上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拥有中国国籍或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亦称新华侨华人。由于海外留学生中很多人是潜在的移民,所以尽管他们并不持有移民签证,在研究过程中也往往将他们纳入研究对象中去。
一、1965年后的对华移民政策改革与华人移民历程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1965年外来移民和国籍法》(简称1965年移民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1965年移民法在美国移民政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全球限额制度取代了民族来源制度,使得华人拥有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机会和待遇。此后,美国政府又几次出台了有针对性的附加条款使得1965年移民法对华人的规定更加完善。1986年国会通过《1986年移民改革和控制法》,1990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1990年移民法,此后又有一些政策上的变动。这些举措使中国的移民配额被更详细、合理地进行划分。在1965年移民法最初颁布的阶段,由于中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每年2万名移民配额多被台湾地区移民占用,1981年美国国会议案附加了一项条款,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获得了每年2万名的移民配额。在此之后,华人移民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1965年至今的大陆华人移民以每十年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动为参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965-1978年,大陆华人移民美国的“预热”时期;②1978-1989年,大陆移民数量增长“初见端倪”的时期;③1990-2000年,大陆移民数量的“高速发展”时期;④2001年-今,大陆对美移民出现新特征,可以看作“曲折中稳步上升”的时期。
(一)1965-1978年“预热”时期
二战后美国迎来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对移民政策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在民权运动、劳工组织和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在顺应着国内经济需求和国际斗争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在经历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到约翰逊三任总统的努力后,1965年,哈特-塞勒议案在参众两院通过,即《1965年外来移民和国籍法》[3]。其主要内容为 (1)实行全球限额制度。西半球限额12万人,东半球移民以国籍为区分标准,每个国家每年最高限额2万人。(2) 强调家庭团聚原则,规定美国公民的直系亲属优先入境,不计入限额内。(3)吸收外国知识分子及专门人才,同时设法保护本国劳工。(4) 接受各国政治难民,占总限额的6%,总数每年不超过1万人[4]。
新法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增加了移民的限额,放宽了一些限制,但以家庭团聚为优先条件的政策实质上依然带有民族来源限额体制的残余,所以它并未“改变美国移民史的全部进程”[5] 。由于该法案允许中国同其他东半球国家一样,每年向美国移民2万名,同时也对世界上其他移民国家废除歧视华人的移民条款、推进其政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1965年移民法给华人移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华人移民史上的重大转折。
据美国华人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1960年美国华人数量为237292人,仅占当时人口总量的0.13%。到了1970年,美国华人数量上升到435062人,1980年为812178人,与1960年相比翻了将近三番[6]10。值得注意的现象是1960-1969年,中国大陆入境美国的合法移民数量为14060人,台湾地区为15657人;到了1970-1979年间,中国大陆入境美国的合法移民数量为17627人,台湾地区为83155人[7]。大陆移民数量看上去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来自台湾地区的移民数量大幅增加。这是由于冷战时期美国对于中国大陆的移民的严格遏制,再加上2万名移民限额并未区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绝大部分限额被台湾移民使用。这一时期在1965年美国移民法的开放性基础上,中美两国人员交流逐渐开启,因此1965-1978年可以称为大陆对美移民数量增长的“预热”时期。
(二)1978-1989年“初见端倪”时期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陆赴美移民数量也迎来了增长期。1981年底,美国国会议案附加一项条款,允许台湾地区每年也获2万移民配额[8],大陆与台湾地区各2万名移民配额,为大陆新移民潮的到来准备了客观条件。1986年国会通过《1986年移民改革和控制法》(Immigration Reform and Control Act of 1986),该法案以“大赦”为宗旨,共赦免了270万左右的非法移民,其中也包括从中国大陆赴美的数万非法移民,是美国移民政策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典型“大赦”法案。
这一时期通过美国政府颁布的“大赦令”取得永久居住权的大陆人数增多,到1990年5月,共有18199名中国移民提出申请,要求调整身份,其中11319人是来自大陆[9]。但是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英语,到美国后也只居住在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区,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也成为新移民呈现两极化的原因之一。到1990年,在美华人数量达到1645472人,相比1980年的812178人翻了一番,当时的美国人口总量为近2.5亿人,华人比例达到美国人口总量的0.66%。[10]由于两国的开放政策和家庭团聚的优先原则,大量的美籍华人华侨的亲属移民美国与家人团聚,还有一些技术人才赴美务工,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显示,1980-1989年取得美國永久居住权的大陆移民达到170897人,是上一个十年统计数据的十倍,净增长数量达到153270人[7]。可以说赴美大陆新移民数量增长“初见端倪”。
(三)1990-2000年“高速发展”时期
自1965年移民法后,美国的移民政策和原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1990年,国会通过了由众议员莫里森起草的新移民法案,同年11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后正式生效。《1990年合法移民改革法》(Immigration Act of 1990)被视为美国移民史上第三个重要里程碑,被世界公认为各国移民法律中最完美的一部移民法[11]。
1990年移民法被认为是历年来改变最大,设立类别最多,而且最为宽松的移民法。首先,大大提高了合法移民的配额,由原来的每年27万人增加到67万5千人,同时增加了对非技术工人移民的限制,增设了新的O,P,Q,R类非移民类签证①,外国留学生可在校外求职打工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两年缩短为一年。总之,法案延续了1965年移民法的国籍移民配额制度和家庭团聚优先、特殊人才优先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合法移民的配额,增加了若干亲属移民和职业移民的类别。全球性的移民浪潮也已经拉开序幕,交通和通讯手段的便利使各个国家之间差异性变小, ① O类签证属于发给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上具有特殊成就者;P类签证发给运动员、演艺人员;Q类签证发给国际文化交换人员;R类签证发给宗教神职人员。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产生了赴美留学、就业的愿望,在这种内外因相结合的作用下,大陆新移民数量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到2000年,美国华人人口数量达到2879636人,美国人口总量约为2.8亿,华人占美国人口总量的比例飙升至1%[6]。1990-1999年大陆华人合法移民取得美国永久居住权的数量达到342058人[7],比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增长了171161人。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赴美华人新移民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在这一时期,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大陆新移民人群在性别、教育背景,以及美国华人的生活方式、理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华人移民较以往的华工等在美国生存状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2000年-现在“曲折中稳步上升”时期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酿成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些恐怖分子进入美国使用的就是留学生签证,也为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敲响了警钟,从此美国开始收紧移民政策。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形势惨淡,失业率超过10%,政府又迫切地希望通过移民政策的调整来吸引投资、人才,从中获利,近年来在某些方面又放松了移民的政策。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来回摆动,中国的大陆新移民潮也进入了一个“曲折上升”的时期。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美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达到308745538人,华人人口达到3347229人,其中大陆华人数量达到3137061人[2],华裔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比例接近1.1%。2000-2009年的赴美大陆新移民取得永久居住权有591711人[7],较上一个十年增长72.99%。2012年,中国与菲律宾成为仅此于墨西哥的美国移民来源国第二大国,人数占移民总人数的4.8%[12]。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大陆华人每年移民美国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3和2004年赴美大陆新移民数量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在“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出台了一些严格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反映到了2003和2004年的数据中。但是这种时效性的政策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从长远看, 美国的移民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吸收一定数量的移民是美国的既定方针[13] 。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奥巴马自上台后一直努力推行移民政策的改革,却受到共和党的重重阻碍。2014年11月,奥巴马绕过国会通过总统行政令宣布了被认为是1986年以来最重大的移民改革方案,共和党迅速作出反应,时至今日美国法院裁定继续“冻结”移民改革新政,在奥巴马仅剩的任期内国会通过新移民法的希望比较渺茫。近几年来,美国国内两党极化的政治形势逐渐深化,未来移民政策将如何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美国的移民政策一向是以自身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不会动摇,所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资金投入的政策趋势依然会继续增强。
二、大陆新移民的现状
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陆移民在性别比例、教育背景、就业方向、居住区、婚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早期的华人移民有着很大不同。
(一)性别比例及移民途径
历史上,由于华人最早入境美国作为华工,所以初期的移民基本都是男性。后来由于长时间的排华政策,女性无法进入美国与丈夫团聚,华人移民的性别比例一直处于严重失调状态。1965年美国移民法改革后,以家庭团聚优先为原则的移民政策为女性和美籍华人的亲属进入美国提供便利的条件,这两项数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上表的数据显示,在1980年,美国华裔的性别比例已经达到男女平衡,到了1999年,女性的比例超过男性,2000年这一数字不变。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占美籍华人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36.7%下降到29.1%。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陆移民获取美国永久居住权的途径大多是通过家庭团聚。例如2006年,大陆共有83628人取得永久居住权,其中通过家庭类偏好进入的人数有15652人,占总数的18.7%;通过直系亲属关系进入美国的有32543人,占总数的38.9%;而因雇佣关系拿到永久居住权的只有8547人,仅占总数的10.2%[6]。
(二)教育与就业、收入
过去的三十年中,尤其是在198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移民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数量的增長十分明显,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学生移民的大幅增加。学生移民是指在进入美国是持留学生签证,在美国读完大学或更高级的院校后就业转为美国移民。大批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大提高了美籍华人的综合素质。据资料显示,有近400000的大陆学生在1978-2003年进入美国学府学习深造,他们当中只有约20%在完成学业后回到了中国,其余80%都继续留在美国就业、定居[14]343。
从2006年的大陆新移民受教育程度图中可以看出,大陆新移民学历的两极化十分严重,低于高中学历的人数和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数量几乎持平。这是由于第一代华人移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大陆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同时上文提到大陆移民取得美国永久居住权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家庭团聚,而这一部分移民往往受教育程度低,大多不会使用英语,他们移民美国后,也长期居住在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区从事体力劳动。1980年后的留学浪潮也成为大陆华人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拥有数量最多的主要原因。
大陆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就业的差异。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00年对25-64岁的出生地为中国大陆华裔劳动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从事高级管理类和专业研究类的大陆华人占44.4%,从事科技、销售和管理类的占20.8%,从事服务行业的占16.7%,从事生产、手工、修理、纺织行业的占17.4%,其它行业占0.7%[14]344。由此可以看出,华人移民传统的就业方式,如开中餐馆、在小工厂打工等依然大量存在,且共占34.1%;同时与白人一样在公司、政府、科研机构上班的华人移民比例也已大大提高,这与华人移民较高的学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2006年大陆新移民人均收入上来看,在亚裔移民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印度移民和菲律宾移民,平均年收入达到$62705,但同时也呈现两极化严重的现象。
(三)聚居区
历史上华人移民由于文化程度低,从事的职业种类相对较少,再加上长期的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排斥,且中国人本身家族观念浓重,往往采取族裔聚居的模式,形成了多个著名的“唐人街”,坐落在如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和波士顿等华人传统的移民目的地[15]。但是唐人街的生活环境较差,治安情况也不好,华人抱团不与外界交流,实际上阻碍了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进程。当代美国华人的居住模式跟过去相比大不相同,目前,美国大陆四十八个州都有华人移民居住,他们渐渐搬出了唐人街,与美国白人中产阶级一样,住进了郊外的别墅。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调查表明,美国各州华裔移民最多的前三名为:加利福尼亚州(36.2%)、纽约州(15.4%)、夏威夷(5.0%)[2]。
传统的“唐人街”虽然继续存在并吸纳新的移民,但已经不再是新移民的定居首选。新移民中有大量的富有的、具有较高学历和高级工作技能的专业人士,他们到达美国后大多避开唐人街,直接到郊区购房定居。目前,全美华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郊区[16]。
(四)种族通婚
近年来,美国混血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是种族间通婚的反映。华人新移民在美国也早已经冲破了“唐人街”的束缚,渐渐与美国社会其他各个族裔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局限在华人孩子与美国学生上相同的学校、在相同的公司上班这种文化和理念上的相互影响,更体现在各个族裔之间相互通婚上。
另外,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移民(单一血统)在2000年时为2432046人,属于亚裔及其它一种或以上的种族混血的人数为288391人;到了2010年,中国大陆移民(单一血统)3322350人,同比增长36.6%,属于亚裔及其它一种或以上的种族混血人数为457382人,同比增长58.6%,而与2000年相比2010年大陆移民人数增长率为38.9%[2]。由以上两表及最新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华人内部结婚的婚姻模式依然占据绝对主流,但大陆华人新移民与其他种族的通婚率已有大幅度提高。华人女性与男性相比,与其他族裔异性通婚的比例较高。
(五)积极参政
早期的华人在美国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保障,根本没有政治权利可言。20世纪中期以后,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新移民的进入不无关系。大陆新移民中有大批拥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士,他们到美国从事管理层或工程师的工作,收入可观,达到美国中产阶级甚至以上的水平。赴美留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积极性都比较高。近年来,美国政坛上不乏华人面孔,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当属奥巴马政府的两位华人部长: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华裔联邦公职人员不到10名;到了老布什执政时期,200多名亚裔公职人员中,华裔占到60%,如美国联邦交通部副部长赵小兰等;克林顿总统任期内,任命了90多为华裔公职人员,如国防部助理部长彭福友等[17],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时期,华裔公职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越来越进入到执政和竞选的核心部门。
综上所述,华裔社会在人口数量、生存状况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意义深远。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在美华人力量的崛起,使华人不再是受到社会歧视而依然沉默的族裔,他们所掌握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转变了美国社会各界对于华人的看法。2011年10月,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以及其他歧视华人的法律向华人表达歉意,这足以证明华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美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移民政策时,需要顾及中国因素的影响。新移民相对于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讲,从经济实力到社会地位都有了质的变化,通过对大陆的投资等商贸活动为祖籍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对于移民的态度从“落叶归根”变为了“落地生根”,在移民国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中美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 论
1965年以前,华裔移民经历了由高潮转入低谷进而有所复苏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裔一直扮演着受压迫、被人左右的角色。1965年美国移民法在美国移民政策史上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它用以国籍为基础的全球限额制度代替了由来已久的民族来源限额制度,中国从此也被划入了允许移民配额的范围之内,获得了每年2万名的移民配额。1965年以后的华人移民,经历了1965-1978年对美移民“预热”时期、1978-1989年移民数量增长“初见端倪”时期、1990-2000年移民数量“高速发展”时期以及2001年至今移民数量“曲折中稳步上升”时期这四个阶段,移民结构和生存现状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新移民中,更是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移民中男女比例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收入在移民中居于前列,尽管华人在保有传统观念与其他族裔通婚情况较少,但通婚率与第一代移民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逐渐搬出唐人街,与美国其他中产阶级一样住进郊区、融入社区生活,并出现了一批华人面孔的政府公职人员。不论是在数量、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新移民逐渐成为美国华人移民中的主力军,也将会对促进中美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问题是美国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奥巴马自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移民政策的改革,改革的重点落在了解决美国遗留的非法移民问题上。然而由于近年来两党政治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奥巴马的移民改革并未得到国会的支持,只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出台。并且在出台后遭到了共和党的激烈抵抗,至今仍未“解冻”,在其任期内出台新的移民改革法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美国国内针对移民政策改革的辩论中,对于以家庭团聚为主的全球移民配额制度是否还应继续提出了疑问,多数学者认为美国应向欧洲国家学习,以“积分制”为移民原则更加有利于吸引对美国发展有贡献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移民政策摆脱了冷战时期的色彩,同时,尽管美国移民政策的根基没有动摇,但克林顿在2000年签署的《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和小布什在2004年签署的《2004年H-1B签证改革法》都是旨在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美国,并提供了在政策上的便利条件。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移民政策的改革大幕已经缓缓拉开,由于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即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其对华移民政策也会是以吸引人才和资金为主要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U.S. CENSUS BUREAU. “Overview of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2010”. 2010 Census Briefs[EB/OL]. http://www.census.gov/prod/cen2010/briefs/c2010br-02.pdf. 2011-03.
[2] U.S. CENSUS BUREAU. “The Asian Population: 2010”.2010 Census Briefs[EB/OL]. http://www.census.gov/prod/cen2010/briefs/c2010br-11.pdf. 2012-03.
[3] 戴超武.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7(1).
[4] U.S. 89 CONGRESS. 1st Sess. Congressional Record, Proceeding and Debates[Z]. Vol.3.
[5] ROGER DANIELS. Coming to America: 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M].New Jerse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90:341.
[6] OCA &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AS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 Portrait of Chinese American[M]. College Park: OCA and the AAST of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8: 10.
[7] Office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0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EB/OL]. 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statistics/yearbook/2010/ois_yb_2010.pdf. 2011-08.
[8]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一版[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140.
[9] ZHAO XIAOJIAN. The New Chinese America, Class, Economy, and Social Hierarchy[M].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2010:33.
[10] 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J].人口与经济.2004(3):19.
[11] 翁里.国际移民法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1995(3).
[12] Office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Estimates of the Legal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2012[EB/OL]. http://www.dhs.gov/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ois_lpr_pe_2012.pdf. 2013-07.
[13] 姬虹.“9.11事件”與美国移民政策[J].国际论坛.2002(5):56-62.
[14] XIAO HUANGYIN.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ew Americans: A Guide to Immigration since 1965[M]. Ed. MARY C. WATER & REED UED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43-344.
[15] DAVID M. REIMERS. Still the Golden Door: the Third World Comes to China[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105.
[16] 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17-19.
[17] 孟令明.九十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J].八桂侨刊.1997(3):33.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