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珠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飞机上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机务维修系统对于民航的安全风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人为因素、飞机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结合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产生安全风险的原因,建立起机务维修系统安全检测指标体系,并从风险监测技术、风险检测衡量指标体系以及风险检测模型三方面提出加强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关键词: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分析
航空运输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几年航空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人们对航空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这些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航空安全事故,之前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再符合要求,现在需要更加精细和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所以研究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产生安全风险的原因
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机务维修方面的疏忽,另一个则是由于飞机的设备部件的罢工。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各个国家都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有着各自独特的分析方法,其中被普遍应用的主要有找寻事故链的方法、海恩法则还有墨菲理论。就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言,主要分为调查人为的因素和运用MEDA的程序这两种[1]。然而在国内,因为民航的兴起较之外国稍晚,所以不可避免的在技术和事故经验等方面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国内,目前仍沿袭着传统的方式,因而出现的错漏也比较多,直接威胁了民航飞机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123起机务维修差错的产生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人为因素、飞机自身因素、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工具因素等。
1.1人为因素
(1)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通常情况下,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在工作的条件以及报酬等方面较差, 无法与民航的其他职务相提并论,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对待工作时不能投入很高的热情和认真程度。此外,民航领导人员看重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机务维修方面,无疑也挫伤了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致使他们工作效率的降低。
(2)一些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存在着维修经验不足、维修技能达不到标准的情况。虽然飞机制造工艺在不断提高,但是一些维修人员由于没有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他们的工作技能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不能适应新型飞机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飞机在飞行过程的风险性。
1.2飞机自身因素
航空设备由于其复杂性而自身存在着对应的安全风险影响因子,例如安全性能偏低、可靠性偏低、维修性较差、技术水平落后、飞行时间过长等。这些因素主要与航空设备的使用年限、航空设备的保养状况以及飞机的使用情况等相关。
1.3管理因素
尽管民航在发展中已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民航机务维修的工作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一纲领性的制度欠缺对每一个公司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组织管理可以对维修差错产生重大影响。按照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2]分析结果,大部分维修差错都和组织机构有关,既包括企业生产运行层面的,也包括局方监管层面。企业生产运行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源调度不合理、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管理人员缺少培训、维修文件存在缺陷、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不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等等。局方监管方面的因素包括规章标准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监管队伍业务素质较低、监管人员不足等。
1.4环境因素
1.4.1制度环境因素
尽管在民航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制订了一整套民航机务维修的机务工作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机务工作制度却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务工作制度是建立在所有民航之上的工作制度,是一个纲领性的工作制度,在维修的过程中,维修人员完全按照机务工作制度进行机务维修,根本没有考虑该工作制度是不是符合本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
1.4.2场地环境因素
从场地环境上来讲,大多数民航机务维修都是在夜间、风霜雨雪,严寒酷暑等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比如在夜间环境下维修,常常会因为照明原因产生维修差错;在严寒酷暑条件下,常常会因为身体的耐受程度产生维修差错。
2、加强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的措施
2.1采取合适的支撑技术
为了减少和避免飞机事故的发生,采取系统安全监测支撑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技术也为完善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作出一定的贡献。首先要选用合适的预警系统,这是完成机务维修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其次,要利用这一预警系统全面、完备的对民航机务的维修程序进行检查、研究,努力探讨导致错漏的因素,并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维修工作中做出提前的警示,避免同樣的错误出现第二次。
目前在预警方面使用较为广泛的是Agent技术,这种技术拥有十分先进的模拟方法[3],利用这一技术对民航机务的维修工作作出模拟,得到一些相应的模拟数据。然后利用 Agent 软件对这些模拟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方法,有效的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采用合适的衡量标准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到每一个被选的标准的适应性,确保万无一失。所以,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规范流程和途径,大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对分析衡量指标进行统计,主要是将和安全风险相关联表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的进过进行衡量,其安全风险信息主要从统计分析的相关数据中获取。通常来讲,统计分析指标主要有:安全意识、工作态度、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经验丰富、沟通能力、飞机状况、日利用率等。其次要对审计衡量指标进行权衡与比较,从规章制度、工作环境、设备维修、资源调度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综合比较,以判断这些指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标准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等。最后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邀请一些专家和工作人员来参与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这些指标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相应的修改与调整。通常,调查问卷衡量指标主要有:监管配置、监管力度、信息管理、心理状况等。
2.3构建合适的评价模板
如果能够构建出合适的针对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评价模板,这毫无疑问的可以将系统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并且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在构建这一模板时,要牢牢把握好作为基础的支持技术以及经过考量、整改的衡量标准,全面评估,综合考虑,构造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模板。
参考文献
[1]于海田.民航安全分析与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1.
[2]王鑫.民航飞机维修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张晓全,曹钧,于露. 机务维修风险管理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4: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