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巧
摘要:本文介绍了1#公寓的结构布置特点和结构设计思路。该结构具有不规则性,并有半地下,且坡屋面结构,带有少量剪力墙,采用两种结构模型计算,计算结果取包络,并采取一定的构造加强措施,结构满足承载及使用要求。
关键字:坡屋面复杂结构半地下室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山口村金罗湾旅游区,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村市靖安县,本子项名称为1#公寓(图1),集合了禅房,棋牌室,娱乐室,车库,厨房,卧室等诸多功能,室外还有一个游泳池,地上建筑面积为886.9m2,地下建筑面为250.5m2,建筑高度为7.975m,坡屋面,框架结构,并带有半地下室。
该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金罗湾国际度假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KC2009-3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结构设计
2.1本工程待解决问题:
(1)整体为框架结构且局部有半地下室的基础设计
(2)不同屋面在不同的层高处,且屋顶为坡屋面的结构设计;
(3)带少量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计算
2.2结构设计的预期目标
1、承载能力设计目标:满足结构构件及结构整体的承载力要求,提高结构关键部位的承载力设计指标。
2、变形能力设计目标:满足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及挠度要求;满足钢桁架屋盖的挠度要求。
2.3基础设计
根据地勘报告,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场地土,以第四层全风化层作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50Kpa。本工程室外自然地平面高为-0.600,室内标高为+0.000.室外下沉室庭院部分有一層健身房,健身房顶标高为-0.300,此处有局部地下室。
局部地下室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其底部与基础相连,基础刚度较大,可认为与基础固接,水平方向为支撑在框架柱间的连续板,也可认为是固接触,因建筑上考虑通风采光要求,外墙顶部留有一排窗户,故与顶板端连接按自由端计算。
Pkpm建模计算基础时候,按考虑地下室外墙与上部结构一起考虑计算,回填土对地下室外墙的约束相对刚度比进行折减,在jccad中计算时,局部地下室部分采用筏板基础加柱墩的形式,筏板厚为250mm,柱墩为下柱墩形式,厚度按照独立的柱下基础厚度取值,筏板按照双层双向配筋,且满足最小配筋率1.5%的要求,局部附加钢筋,这样既满足承载力及地基沉降要求,有经济合理。无地下室部分,按照柱下独立基础进行计算,并采用小软件进行复核计算。
2.4上部结构设计
结构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盖,楼板厚度为100mm,局部采用130mm,结构平面图布置入下图2所示。第一层楼板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部分采用预制板。第二层楼板出现结构标高不在同一楼层上,且相差较大的情况,按照pkpm建模的要求,错标高部分用上节点高的要求建模,第三层楼板为坡屋面板,且坡面板的檐口处为下层梁的梁顶,pkpm建模时,要求当两横向斜坡梁下端与下层的纵向梁或墙垂直相连,并且需要形成斜的房间即斜板房间时,应在上层斜坡梁的下端部同时输入可能与下层梁重叠的封口梁,封口梁的截面应与下层纵向梁相同。因而第三层坡屋面处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标准层,与整体模型进行组装,楼层高度取坡屋顶处最高处与下层楼层高度差值,并用上节点高来形层坡屋面结构。
2.5结构计算
本工层中,局部地下室部分及电梯井道为钢筋混凝土墙,结构体系为带少量剪力的的框架混凝土结构,框架的设计原则:
(1)按纯框架结构(不计入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
(2)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位移验算。
(3)框架的抗震等级及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确定。
剪力墙的设计原则:
剪力墙抗震等级可取框架的抗震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剪力墙也为四级。
由以上表格可知,两种不同形式计算指标尤其是位移角限值上有很大不同,框剪结构已经到达了1.2,属于平面不规则类型,按照包络设计原则,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计算配筋结果上看,两类型在局部柱配筋上有较大的不同,框剪结构柱子配筋明显比框架结构的大,梁的配筋结果,也有所不同,因而,对带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增加按照框剪结构的计算形式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结构承载能力的要求。
3、结论
该工程属于带半地下室且带有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地下室采用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方式计算,基础部分,地下室采用筏板基础,其余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对比与普通框架,设计中同时考虑框剪结构模型,并取两者的包络设计。同一楼层,不同标高处,采用上下节点高不同的方法处理,能够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满足了结构承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l0-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