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盈盈 袁犁 陈绮玲 彭花菊
【摘要】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上大多数城镇都因水而建,依靠滨临水域的优势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滨水区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塑造了城镇独特的历史面貌。近年来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滨水区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设计理论与方案层出不穷,然而中国现代意义的滨水景观设计才刚起步。滨水区规划设计体系不完整,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功能布局单一,规划设计风格混杂,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本文将主要分析“山水城市”理念在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
1 城镇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现状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由: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后期施工等几个阶段构成。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这几个阶段主要对自然和社会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忽视了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并且在对自然要素的分析上只注重表面,缺乏对整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也缺乏对建成后的景观区域做一个后期的综合评估。
1.2 城镇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开始注重创造美景、欣赏美景。因此,人们的各项活动造成了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变成了人造景观。使得动植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任意排放。城镇滨水区污染严重,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失。
2 山水城市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2.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对园林学的一些看法和设想,他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历经了40多年的磨砺与思索,山水城市理念日趋完善和成熟,内容不仅包含山水诗画、古典园林与城镇建设的结合,还包含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等方面。
2.2 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镇中特定的空间,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相邻的建筑、城镇、土地邻近水体的区域,是城镇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征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属于特殊的城镇用地。城镇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部分组成。
2.3 山水城市与滨水区
2.3.1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风景佳胜、楼关舟桥、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加创造出了意境美,而意境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将山水诗画融入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创造情景交融的怡人景观。
2.3.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为山、水、植物和建筑,在古代,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自然山水的风格和特征,营造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同样的,如果要使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达到这种效果,也可将中国古典园林掇山技巧、理水手法、植物配置原则、建筑空间营造应用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城镇滨水区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
3 山水城镇理念对于城镇滨水区景观营造的指导意义
3.1 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的概念里包含有提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内涵,“山水城市”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空间。滨水区是城镇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城镇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由于人类与滨水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各种废物不断向水域排泄,使滨水区域成为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许多城镇的滨水区由于受到的污染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其沿岸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此我们可根据山水城镇的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滨水区,进而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解决滨水城镇特色危机
城镇滨水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景观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昔日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正日益消失。现今,城镇特色危机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应用山水城市理念解决城镇特色的危机,可使城镇发展进入到立足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滨水区,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国传統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城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作用上更是举足轻重。山水城市理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西方生态文化的整合,响应了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可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4 为滨水城镇发展探索一个模式
滨水城镇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滨水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才能解决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危机。目前我国建设所面临的选择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滨水城镇模式的探索,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西方滨水城镇的发展模式,要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想模式。而山水城市正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滨水城镇特色的有机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滨水城镇最好的借鉴模式。
4 小结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山水的熏陶、启示而出现的,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山水文化、古典书画的集中体现。山水城市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城镇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两种形态共同作用的城镇区域,在这里,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过程相互碰撞,见证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向外界展示着城镇独特的形象。应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将开启滨水城镇景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辛 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镇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3]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研究[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8.
[4]王 萌.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5):11—11
[5]李伟力.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与审美观[作者为黄淮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淮学院.2009.
[6]许 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城市"[D].北京林业大学.2013.
[7]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