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大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探讨

2015-10-21 17:16刘芳羽张恒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刘芳羽 张恒

【摘要】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都是依靠口传身授,没有可供参阅的文献,这对侗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本文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阐述,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

【关键词】侗族鼓楼;大木结构;营造技艺

引言

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这项技艺是以述而不著的形式来进行传承。目前,大木结构建筑在钢筋混泥土结构建材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的木匠匠作系统已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文化调适[1-3]。另外,传统木构建筑营造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木构建筑匠作系统已经失去了昔日辉煌的营造市场。随之,其营造技艺也失去了传承的文化空间,进而导致侗族建筑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4-7]。

1 侗族鼓楼介绍

侗族鼓楼为木质结构,是一种密檐式的塔形鼓楼,可分为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等类型,以密檐式居多。鼓楼是象征族姓群体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举行各种活动和存放芦笙的场所,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鼓楼作为侗族人民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包含着侗族地区十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鼓楼文化”也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影响因素

2.1 外界环境的影响

2.1.1 外界作用力

侗族鼓楼属于大木结构建筑,其各构件之间的牢固性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要差的多,这也是木构建筑的力学知识不发达的重要因素。所以,风荷载、雪荷载等外界作用力的对鼓楼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影响。

2.1.2 地理气候条件

人的構筑行为和居住行为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刺激的反应。建筑能够反映所处的环境的某些特征,同时,建筑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构筑

行为和居住行为与环境相适应。其中,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是最基本的条件。

2.1.3 人为因素

鼓楼建筑营造的关键在于掌墨师,他们拥有过人的思维、艺术观、记忆力、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是侗族文化的精英,并且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主流或流行文化的涵化,还受亲朋好友、村里乡外的影响。

2.2 使用者的需求

建筑是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产生于人类,又服务于人类。 另一方面,掌墨师与使用者的营造意识对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带有“指令”的意义。侗族人民在营造鼓楼等各类建筑时,都融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求。

2.3 营造技术条件

我们在鼓楼营造技艺的进行探讨过程中,不能忽视在鼓楼这一文化符号多元化的建筑物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与利用技术的情况。

2.4 经济条件

鼓楼是村寨或者家族财富的象征,在侗寨诸多建筑中,鼓楼的造价是最高的。所以,经济条件也是影响鼓楼建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文化阐释

3.1 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源流

3.1.1族源文化的积淀

侗族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稻作农耕、干栏建筑是百越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干栏建筑及其营造技艺是生活于相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族群,为满足相同的实际生活需求而相对独立地完成了相同的发明创造。纵观侗族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继承了古越人的干栏营造技术。

3.1.2 民族文化之间的涵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侗族建筑及其营造技艺也融合了汉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营造理念和营造技艺。

3.1.3 本土木匠的营造经验

侗族人民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观念,缔造了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比较而言,同样生活在都柳江流域的苗族、水族、瑶族同胞,就没有创造出鼓楼这类特别的建筑。这和侗族木匠的营造经验具有密切的关系。

3.2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价值

3.2.1 历史价值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是侗乡匠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口传身授,不断总结营造经验积淀下来的历史财富,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文明史、人类学、文献学、社会学和建筑学等多个方面。

3.2.2文化价值

侗族鼓楼建筑的营造技艺蕴含着侗族人民对鼓楼的总体和单体的形制、空间组合和适应环境等内容;也蕴含着侗族的传统文化,如伦理、信仰、审美情趣以及驱邪避凶的社会心理;还能够反映侗族地区的自然气候、物产、生产力、生计方式等。正是这些做法规则及其中的尺度与比例关系,决定了侗寨鼓楼的体与形。因为,掌墨师清楚对不同的鼓楼类型,运用不同的尺度,注意其中的大小、高矮、繁简,这些就是侗族掌墨师在营造场域内,当时当地使用的建筑营造尺度。依规矩才能成方圆,正是依照一定的营造规矩,才能营建出丰富多彩的侗族建筑文化来。

3.2.3 科学价值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学、艺术学、材料学、聚落规划学、建筑学等方面。从艺术这一面看,建筑学是技术的艺术;从技术这一面看,是具艺术性的技

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便产生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有品味的建筑。侗族鼓楼正是艺术性与功能性、技术性、工艺性相融合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民族文化、物质生产力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

3.3 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变迁

3.3.1 文化变迁理论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者不同族群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族群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包括物质文化的变迁和包括非物质文化的变迁,也包括文化内容的变迁及文化结构的变迁。

3.3.2 尺度单位的变迁

侗族鼓楼的结构方式、构件尺度,都掌墨师长期营造经验的总结,而并不是力学计算的结果。但是,近年来侗族匠师所承包的工程主要是通过投标方式来获取。“标书”中的尺度单位都是采用现代建筑招投标公制尺度单位来撰写的。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侗族鼓楼构件的尺度单位正由传统的市制单位逐渐转化为公制单位。

3.3.3传承主体的变迁

目前,由于年青一代则纷纷外出务工,侗族鼓楼的匠艺传承人正趋于老龄化,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这给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3.4 侗族鼓楼营造体制的重构

随着木结构建筑营造活动的骤减,营造技艺传播和使用的文化空间也逐渐减少,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营造市场发生的变迁,让掌墨师们无法从这个营造市场获取谋生的资本。因此,侗族鼓楼的重构已成为必然。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侗族鼓楼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侗族鼓楼营造技艺的影响因素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诫 撰 邹其昌 点校.营造法式[M].人民出版社,2006.

[2].项隆元.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耀东.鲁班经匠家镜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王贵祥,刘畅,段智钧.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刘芳羽,性别:女,籍贯山东省青岛,学历: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