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专项规划探讨

2015-10-21 17:16赵鑫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绿色

赵鑫

【摘要】本文针对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规划,对绿色交通进行概念解读,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并对绿色交通系统规划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绿色;交通;规划

一、引言:

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引入“綠色交通”的理念,在2000年后开始广泛研究探索。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具体表达和落实,1994年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概念,主张城市中交通方式的地位和发展优先级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合乘小汽车、单独驾驶小汽车。随着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一些逐步得到推广的新型交通系统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也纳入绿色交通方式范畴。目前绿色交通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是人们对传统交通发展路径的反思,是交通与资源环境、交通与经济社会、交通与城市增长多方面的协调。

二、绿色交通概念及特征

绿色交通是理念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目的是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静霞院长提出“绿色交通是采用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理念”,并归纳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三方面完整统一结合的整体框架。

绿色交通不仅要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机动性的要求,而且应该满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与外部系统协调的要求。其特征概括如下:

1. 运行高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满足交通的基本目的,即社会经济发展派生的人和物的移动,而非简单的交通工具的移动;

2. 社会和谐。交通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社区传统;

3. 环境友好。交通体系的污染排放在城市系统环境可接受幅度内,注重地方传统风貌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协调。

三、绿色交通规划的核心点

(一)绿色交通系统模式的选定。交通模式的选择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城市环境关系相协调,在现代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中,绿色交通模式既要能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又要能引导和调控小汽车交通方式的发展,减少小汽车对绿色交通方式的冲击与影响。交通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决定了整个交通体系的性质与功能,属于交通体系内的上层建筑,良好的交通模式对交通体系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济大学的潘海啸先生提出了5D交通模式,即POD>BOD>TOD>XOD>COD。其中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构成了慢行系统,步行与自行车的优先级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构成比例等条件来确定。POD、BOD、TOD的高优先级确定了城市规划以绿色交通为导向。

(二)绿色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绿色交通要与城市结构相协调,集约化的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用地的有序开发,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在减少出行次数、缩短出行距离、减少小汽车交通出行量等方面发挥作用,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可持续。在城市规划开始就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并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

(三)绿色交通体系中“人、车、路”关系的协调。在绿色交通体系之中,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三者的关系的搭配与优化,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居民出行要求,又能实现低碳、集约、高效的交通运行。在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占主导,小汽车交通相匹配的原则,从体系构建、路网规划、断面设置、设施布局等方面逐一进行规划。

四、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探讨

(一)慢行系统规划

绿色交通规划要以方便人们步行出行为导向。城市原本是我们能够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实际上许多城市建设已使人们在城市中步行变得越来越困难。倘若没有足够而平整、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步行人流就会冲进车行空间,造成干扰及混乱。

城市步行系统除了负担通勤任务外,考虑更多的应是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规划中应考虑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把城市的各种主要商业服务、文体游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活跃城市气息。同时,还应结合服务行公用设施(座椅、电话亭、遮阳棚等)的布置,建筑小品的布置和绿化布置,创造高雅、生动、丰富的步行环境。例如日本横滨市在城市中布置了一个城市步行系统,将城市中的中华街、伊势佐木町商业步行街、马车道步行街、棒球场、横滨广场、港口、铁路和地铁站、山下公园等联系为一个连续的系统,并设置了地面步行引导标识系统,强化了城市步行环境。

(二)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在节约城市土地、道路交通设施资源、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新生态城交通方式规划指标中,公交出行比例在机动化方式中达到80%,控制小汽车出行比例至10%,确立了公交车在机动话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在绿色交通规划中,应建立高可达性的公交网络,采用干线和密集支线的网络模式。尽管小汽车的出行在生态城内得到限制,但不代表居民出行的机动化出行需求得到抑制。公交网络的设置构想与土地利用模式密切相关,与功能中心分级设置的土地利用构想一致,公交网络采用两级设置。干线网络服务片区之间的联系,选择的系统运量相对较大。而支线网络主要服务于片区内部,为慢行方式提供可替代的机动化出行方式,可选择运量较小的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中,应做到在主要交通走廊上,应尽可能的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在灯控路口实现公交信号优先;公交车站以400~600米为服务半径满覆盖规划区域;公交站与其他停车换乘设施距离不超过150米;完善公交人性化服务设施,提供准确的公交信息和舒适的候车环境;公交车优先选购清洁能源动力车。

(三)停车系统规划

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停车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片区级停车场,服务范围面向整个城区,结合城市道路对外出入口及城市功能中心布置;一类是社区级停车场,对于社区内设置的停车场,采用集中布置的概念,使得小汽车的“门到门” 的便利性有所削弱,从而增加小汽车的使用成本,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从土地混合使用的角度来看,原本严格的居住区成为功能混杂区域,从机动车出行的角度来说,单纯的出发点变成出发与达到同时存在,对停车场的使用的时间上形成分工,停车场实现社区公用以及集中布局有利于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五、结语

绿色交通成为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视角如今从规划建设延伸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层面。本文对绿色交通规划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绿色交通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绿色交通引导下交通规划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思路,以期为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四)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2] 殷广涛 黎晴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城市交通》2009,7

[3] 曹国华 夏胜国 绿色交通规划关键问题研究——以中新生态科技岛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2011,5

[4] 夏胜国 王树盛 曹国华 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以新加坡·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例 《城市交通》2011,4 U491.12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绿色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追踪绿色的秘密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再造绿色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