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刘玮
1 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北京市的城市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此引发了在此生存状况的讨论浪潮,北京市大城市病所带来的人口众多、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供给、环境污染、噪音、大气污染、蔬菜粮食供应、公共安全等问题已无法回避,如何为北京减负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4年1月12日至13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就此北京市的深化改革之路开始启程。
1.2 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上明确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核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议题其实由来已久,北京对于河北以及周边城市的“吸血效应”一直为各方所诟病,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社会不公现象突出。北京的臃肿沉重与周边区域的落后与资源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区域发展平衡而言,北京减负,周边区域增值迫在眉睫。
2 国内外典型大都市圈概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范围内优秀都市圈的发展经验或许会给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之路予以经验或明示。发达国家首都圈的城市发展、空间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些失败的教训,笔者研究了纽约、伦敦、东京、首尔、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攻玉之利器。
2.1 纽约都市圈
纽约都市圈,位居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
纽约都市圈总占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6500万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数20%,共包括10个州,40个城市群。包括.第一层级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第二层级的巴尔地摩等中型城市;第三层级的卫星城市。城市化水平达90%。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最强核心。
2.2 伦敦都市圈:
伦敦都市圈4.5万平方米,占英国国土面积18.4%,总人口数3650万人,占英国总人口数60%。包括轮渡、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2.3 东京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总面积36884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9.8%,总人口4346.7万人,占日本总人口数33.9%,包含一都七县(东京都和神奈川、千叶、埼玉、群马、枥木、茨城、山梨七县)
2.4 首尔都市圈:
首尔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1.8%,人口2470万人,占全国人口45%以上,包括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京畿道及下属的64个次级地区行政区。
2.5 长江经济区:
长江三角区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8%的面积。总人口21220万人,包含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宿迁、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30个城市。GDP总值11.55万,占全国的24.5%。
从这些都市圈的情况来看,因为城市发展的集群效应和虹吸效应,在这些有限面的土地上,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创造了巨额的经济财富。这里人力高度聚集,智力高度聚集,财富高度聚集。京津冀都市圈显然还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北京市发展作为全国的领头羊遥遥领先,天津特别是河北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北京。
3 国内外典型大都市圈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深入到成熟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产业分工、都市协作、旧城复兴等等方面,我们均可以从中找到城市发展的常规轨迹以及其间的经验教训。
3.1制定合理空间规划及时间规划
罗马非一日建成。城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市圈的发展更需要经历数次的变革和调整才可以完成。
纽约都市圈自1921年开始从纽约向外扩散,1968年开始建立多个城市中心,1996年推出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的规划,确立了成就纽约都市圈的全新理念。
伦敦都市圈自1940年巴罗报告开始疏散工业人口,设绿环阻止伦敦扩散,1969年大伦敦计划出台,开始建立卫星城,1992年至2011年间又数次颁布政策法规,不断的对都市圈内城市定位及产业方向进行调整,全面改善其居住、就业、交通和休闲等问题。
日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前后经历了5次大变革,从1958年开始,1968年,1976年,1986年,1999年,基本每十年一次,从在东京周边建立环状三圈层,到多核型区域城市复合体,到多核多圈层,再到分散型城市圈网络的都市圈格局。
首尔都市圈历经了从1984通过首都圈内城市间功能分散,形成多核的广域大都市生活圈,到1997建立分散型多核心,再到2006年形成多核联系型——首尔和10个自足的城市圈三次规划。
長江经济区经历了自1982年开始的城市松散阶段,到1992年的对接阶段,到1997年的协调发展阶段,再到2008年的协同发展提升四个阶段。
从各个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都市圈的发展均要完成3到4次规划才会基本成熟,每次规划大约要经历十年时间,这几十年年,都市圈基本上都要经历建立城市副中心,城市点对点线状发展,再到城市网络格局的历程。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虽然提出来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可以落实下去的有效政策导向,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和产业离开北京落地河北就会衰败的情况,区域规划与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配套,才会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越来越可行。
就目前的北京情况而言,建立城市副中心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人口扎堆,城市越来越臃肿的现象,在相对于城市中心而言的次级中心区建立城市副中心是城市发展的新希望,城市副中心突出商业、商务智能,偏重于经济上的 定位,例如:北京CBD地区、中关村地区等。
另外北京周边建立副中心级城市,也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多核化)城市的新模式。这些副中心级城市,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商业和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和环境。
在北京2012年的主体功能规划,也提到了对于昌平等地的城市发展构想,如:昌平重点发展建设未来科技城;大兴建立第二机场、产业基地;顺义建立产业基地,发展临空经济;通州北京市政府迁入,辐射河北发展。这些都是北京解决城市现状弊病的重要规划思路。
3.2 明确产业分工,协同发展
明确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避免均质化竞争,形成每个城市的核心产业动力。产业格局都是随着时间发展,政府引导,市场检验而来。
以纽约都市圈为例,其金融中心发展历史就经历了波斯顿、费城、纽约三足鼎立,到费城和纽约两强并立再到最后纽约一枝独秀的三阶段发展历程。如今纽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式国际金融中心,其市场十分活跃:目前该金融中心的外汇交易量约占全球的16%、衍生金融工具的成交量约占全球的14%、外国债券发行量的市场份额约为34%。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成熟的金融中心。
伦敦都市圈中,伦敦是英国的金融中心、政治中心、创意之都;曼彻斯特是英国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城市,第二大创意产业基地;伯明翰是工业重镇,利物浦是港口城市。
首尔都市圈中,首尔是政治、经济、政治中心;仁川是物流、商业和制造业中心;京畿道是工业中心。并且以这三个城市为核心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东北亚金融服务中心(首尔及周边地区),国际物流高科技产业带(水源仁川地区),南北交流产业带(京畿道北部地区),田园休闲带(京畿道东部地区)。海运物流产业带(京畿道南部地区)。
就国内的长江三角区来讲,形成了一区三圈两带。
上海大都市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国际航运与港口服务业集群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升级,以国际物流为核心功能,综合发展加工、贸易、海运、理贷、船代、货代、仓储、会展、信息、金融等业务的国际港口产业群;杭州都市圈:以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医药产业集群为主,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加强港口工业产业建设,形成现代制造业与上海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南京都市圈:以沿江新兴重化工经济带为职称,加强城市外在性扩展,打造带状城市带和产业带,加强南京都市圈沿长江流域向安徽辐射和扩展;合肥都市圈:共享长三角经济区向腹地辐射的成果;沿海协同带:连云港、盐城、上海、嘉兴、杭州、宁波、舟山、台州、温州。沿海重化工产业带、组合港,现代物流;沿江协同带:上海、南通、苏锡常、镇江、扬州、南京。沿江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精细化化工,冶金加工,造修船等制造业产业集群。
从各大都市圈的定位分工中,可以看到,每个城市均在都市圈中肩负着特定的职能,城市的定位与合作尤为重要,它们互相制约,互为依补,只有将不同城市的定位做好,都市圈的发展才谈得上“协同”二字。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是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型基地、城鄉统筹、新型城镇化以及三大环境支撑区域。
3.3 都市协作,形成产业链
都市圈内产业发展应避免同质竞争,强调协同发展,做到产业细分,集中圈内力量,把产业做强做大。以港口为例:东京都市圈及长三角经济区港口均细化分工,成为全球以及中国闻名的港口群(见表格)。京津冀地区也有着众多优良的海港,在单独发展海港
3.4 现代服务业,大都市的未来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性产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能增进和改善人体体能的服务,”现代服务业“是指能增进和改善人体智能的服务。
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数据统计,2010年法国巴黎的服务业占87.4%,东京81.4%,英国90.6%,而京津冀服务业占51.7%,北京直辖区76.5%。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还待大幅提升。
3.5 提升第二产业
区域内拉动经济需提升第二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均呈圈层状布局,并向高端制造业发展。
从东京、纽约等大城市发展历程看,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事,都没有放弃第二产业,而且把第二产业作为城市发展源动力。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经济高度集中,土地紧缺,地价高,劳动力成本大,许多制造业将生产智能移到区外或者海外,但是总部设在东京都心区域。
纽约,在20世纪50年代后,传统制造业纷纷外迁,金融和服务业等大公司纷至沓来,加强了中心城市的实力和第三产业功能,而周边地区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原来城郊的农业发展为以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主。虽然纽约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但是大都市圈的制造业功能得以加强。
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不发达,缺乏高端第二产业,需要在规划发展过程中,逐渐淘汰低端第二产业,向高端第三产业迈进。
3.5 城市活力再创造
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许多曾经繁华的地区渐渐没落,伦敦金丝雀码头原本是伦敦最出色的码头,码头后来被弃用逐渐衰败,后来改造成伦敦著名金融区。
菜市场的复兴也是城市复兴的重点,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2005年,美国艾奥瓦州农民菜市场创造了2千万美金的营业额和1千2百万美金的直接、间接经济活动。2008年,俄勒冈州第一大城市波特兰的菜市场共创造1千7百万美金的经济活动。
一些优质菜市场不仅自己创收,还能像医院、学校一样带动周边物业升值。
北京市目前正在开展疏解工作,例如西城区在去年迁走1300家商户的基础上,动批今年将继续迁走1300家商户;对天意批发市场进行调整疏解;促进马连道地区业态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法规范和撤销20个市场;拆除违法建设6万平方米。东城区今年将调整退出5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永外文化用品商城700余户仓储今年底大部分即将到期,根据规划将不再续签任何协议;700余户仓储计划疏解到北京郊区和北京周边地区。如何对已有产业升级复兴,如何对迁出地段未来产业的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发展规划过程中需要长远考虑的。
结语:纵观全球都市圈的发展,会发现城市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耐心的等待,也需要稳定的推进,这期间需要不断矫正。提振地方经济,发挥首都应有的区域带动及辐射作用,重新定位并提升自身产业格局,京津冀发展的道路艰巨但又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