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平
摘要: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对一种猪疾病性状的统称。起因是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的感染,通常在一周内发病,主要出现在生长育成猪中,初期的普遍症状是体温升高,摄食量减少甚至无进食,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会出现皮肤的病变,病程较长时出现贫血等现象。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技术方法发现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并确认疫情主要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本文就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控对策。
关键词:猪高热病;持续反弹;原因;防控对策
1.发病及持续反弹原因
1.1 病原体
据农业部发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所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PRRSV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病毒,似球状,直径45~65nm,囊膜表面有纤突,相对平滑。目前PRRSV有两个不同血清型的毒株,北美洲型为VR-2332毒株,而欧洲型则为Lelystad病毒。
1.2 气候
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各种细菌、寄生虫繁殖迅速,在蚊蝇等媒介的传播下自身免疫较弱的猪群很容易因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发病;此外,在高温环境下,饲料可能因接触水分而滋生霉菌,长时间食用含有毒素的霉变饲料,其免疫系统同样会受到损害,难以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1.3 养殖环境
养殖流程中的安全监管缺乏也是导致猪蓝耳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养殖猪群的生长条件较差,在卫生状况不良的环境中进行高密度、低成本(养殖饲料的营养性,安全性无法保障;未进行正当规范的检疫等)的饲养,在炎热的气候下很容易引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1.4 病猪、病死猪的处理
病猪、病死猪的处理失当是导致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反复发生的關键原因。首先是病死猪尸体的处理,一些养殖户缺乏疫情控制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将未经处理的因病死亡的猪丢弃在河道、田沟头等公共场地,使得尸体中携带的病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广泛传播;此外,出于利益考虑,养殖户和小刀手个体屠宰户将病猪、病死猪屠宰处理后作为正常肉类商品买卖,流人市场,将病原菌大范围传播。因此,就不难理解在某地疫情得到控制后的短期内又出现更大范围,更难控制的疫情。
1.5 疫情应急预案
由各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所制定的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应急预案中没有包括猪蓝耳病,因而在疫情发生后,业务主管部门大多显得束手无策,很难从容指挥。
1.6 检疫工作与相关人员
部分养殖户并不了解猪蓝耳病的症状以及病因和相应的防疫措施;基层兽医资源较为缺乏;检疫监督执法不到位。
2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对策
2.1 改善养殖环境,科学饲养管理
相关部门需要围绕养殖场和养殖流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进和监管,即强化各个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过程:包括提高饲料的质量,保证其营养价值和安全无污染;保证供水和水质的清洁;对排泄物进行及时彻底的处理;确保饲养区的通风,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在养殖区与外部环境之间设置生物安全保护屏障,限制人员,车辆等的流通,坚持全进全出制饲养;在养殖区内做好常规和突发情况下的卫生消毒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和传播媒介(蚊、蝇、鼠等)的数量。
2.2 加强防疫及其监督工作
普及相关的疫情知识和防疫措施,增强养殖者的防控能力,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科学免疫,用国家批准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对所有生猪进行接种免疫,发现疫情,应开展紧急预防注射;同时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及兽医队伍建设,确保每一个养殖区均能够完成规范合理的检疫过程,发现病猪即时隔离,及时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根据实际不断改进防疫的程序和应对疫情的方案和实际措施;对市场上流通的疫苗进行严格的质检,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基层防疫站需要加强有关使用疫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的培训。
3 结语
面对已经发生的和未发生的疫情,需要基层养殖户、科研生产单位以及防疫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与配合,集思广益,有充分的信任、信心和智慧来解决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已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逐步完善实际情况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提供大量的方案,资料,技术和产品支持,一方面落实相关的政策,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析和总结问题,根据反馈来不断改进已有的方法,从而形成疫情的防预治理工作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