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来分析莫奈的《日出印象》,对其分三个层面进行解析,以其微妙绚丽的色彩表现谱写了光与色的诗篇,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这才是《日出印象》作品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图像学;莫奈;日出印象
【中图分类号】B83-061 【文献标识码】A
一、运用图像学来分析的原因
“图像学”源于19世纪,在欧洲美术史研究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图像志研究,它所关心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性的内容以及绘画题材背后所映射出来的深层寓意,研究绘画主题意义及与其文化发展的联系,揭示作品在文化体系和各个阶段文明中的形成、变化所反映或者暗示出来的思想意识。
图像学由图像志研究发展而来。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图像志和图像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即识别作品中的人、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物象的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把作品解释为有意味的特定的形式体系;第二层,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也就是图像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第三层,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即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宗教、哲学,通过艺术家的手笔凝聚在艺术作品中的本质意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图像学与图像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图像学是发现和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和反映的、表象意义下面所潜藏的更为本质的内容。
潘诺夫斯基的这套图像学理论,阐释与追寻的就是艺术作品背后的内在意义。本文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例,用图像学理论研究一下体现在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
二、《日出印象》前图像志的描述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为所见就是心中所想到的,探讨作品所再现的自然意义,先不考虑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只看画面本身直观描绘的一些内容,感受作品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基本的信息,让我们先从视觉上对整幅作品有个大的感观。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绘画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1840—1926)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整个画面笼罩着灰色调,笔触也显得十分的随意而零乱,却展示出一种雾与气相互交融的景象,日出喷薄,海面上雾气迷蒙,海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海岸边的静物若隐若现看不清楚,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此作品的绘画内容正恰如其分地应验了潘诺夫斯基所论述的“所见即所得”图像学的第一个层面。
三、《日出印象》图像志的描述
当对于作品的理解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潘诺夫斯基认为,那已不是“所见即所得”能表达的了。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想法,往往不会直白地显现,会通过某种特殊形象或者特征来体现,要正确解读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价值。
《日出印象》开始表现出了一切形体与色彩被笼罩在早晨朦胧的大气之中而失去了它们明确的特性。他要画出光的具体变化,而且要使色彩变得明亮起来。于是他开始研究水,研究水的反光,他把这些反光画得坚实而凝重。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反光在绘画作品中开始发挥作用,因为在莫的作品中,反光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用以表现形体,而是成了与受光同样重要的整体构成的一部分。这一切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形成了以“条件色”表现物象的新的色彩观念。这些特征的出现都赋予了作品更具体的意义,从而将我们真正地从“读图时代”带入了“解释图像”的时代。相较于第一层含义的直白体现,第二层含义却要通过对一些手法与特征仔细地思考跟分析,才能显现出来。当然这是建立在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知识跟分析能力基础上的。
四、《日出印象》图像志的阐释
当我们最终走入第三个层面,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说的“本质”意义或内容时,将揭示其更深的潜在的意义,“对国家、时代、阶级、宗教或者哲学信仰的基本态度一一被无意识透露出来并压缩在作品里”的东西对潘诺夫斯基来说,这穿透性的第三个层面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图像学认为,艺术作品的文本价值与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真实意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创作本身不能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作品图像背后的内在含义。
《日出印象》并不是仰仗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或是符号意义就能轻易解释的,必须通过一些图像学特有的解读手段,来剖析其图像所呈现给我们的“本质”意义。要抛开画面的表现跟象征意义,从大的方面更深地研究这幅作品的内涵和真正的价值。《日出印象》不仅仅只是在绘画技巧体现它的价值,该图更是莫奈给了我们一个深刻而久远的提醒——转换一下视角,改变一下方法,艺术的世界就能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样子。
从《日出印象》中我们所挖掘出的图像学的第三层含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第一部分我们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在所处时代的地位与这幅作品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我们来探讨一下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价值。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绘画创始人之一。在绘画领域里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变革,他反对官方学院派和传统的艺术理念,追求个性绘画特点,传达出一种浪漫诗意的意象,从而使其在绘画作品中的光之韵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称为外光派。一般来说这样的画派属于早期的印象派。1874年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莫奈在他以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着对光和色彩的追求。这就体现出了作者与作品的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个部分则为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价值。《日出印象》突破了旧的绘画形式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这幅画创作时的法国,整个艺术界由两股艺术思潮左右着,其中最强的一股思潮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这一派主张在绘画技法上重视线条和素描关系,而将色彩降到次要地位。其次是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这一派主张在绘画题材上应该充分发挥个人想象,以神话人物来表现革命性的主题,强调绘画和政治的联系,而这两派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来自室内写生或室内创作,表现形式矫揉造作,色调也摆脱不了“高贵”的褐色。
莫奈在《日出印象》这幅画中,脱离了当时许多艺术家热爱的政治性的叙事,他突破了室内写生或室内创作的僵局,将画架搬到了户外,以阿弗尔港破晓刹那间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自然为题材,坚持在白色底子的画布上直接作画,并且成功地表现了自己对这个特殊时刻的瞬间印象。这才是《日出印象》作品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这就是用图像学来分析《日出印象》所体现出的第三个层面。
五、结语
图像学巩固了许多传统艺术史的基础,我们可以将图像学延伸到更宽阔的领域。在掌握一定图像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去细心揣摩,深入剖析一幅作品,我們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迟.莫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何政广.莫奈·印象·绘画大师[M].教育出版社,1998.
[3]石乔.莫奈的风景画[J].外国文学,2008.
[4][美]安·达勒瓦著,李震译.艺术史方法与理论[J].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宋新新(1990-),女,山东省滨州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