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琴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乡生活。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带子女一同进城,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当前,我国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曾经有过留守经历,这种经历对他们的心理和性格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利于他们快速融入校园生活。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谈起,从自身、学校两方面详细探讨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策略,旨在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 键 词] 留守经历;性格特点;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85-01
一、有留守經历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分析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心理状态缺乏家长疏导和监控,极易滋生一些不恰当的心理认知和非理性情绪,造成成年后心理状态脆弱、多疑,行为规范偏离、自我闭锁、退避等情况。尤其是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均有了较大变化,有留守经历的农村大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身和其他同学各方面的差距,此时学校即便提供给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在儿时生活环境下产生的个体心理不平衡、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干预就会发展为心理问题。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大学生在留守期间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与人交流,步入社会后很容易变得人情冷漠,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品格上的闪光点,这些学生由于自小远离父母,往往需要自己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这磨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后比其他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如何解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问题
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在学校的适应能力,需要学生自身、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具体来讲,解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身方面
在自我心理调节方面,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对自己的留守经历有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勇于接受家庭条件不佳的事实,体恤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树立起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活信念。在实际行动方面,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多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感受集体的关怀与温暖;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班级、社团的各项文娱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在课余时间加入一些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小组,利用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结交志同道合、和自己有相同人生经历的新朋友。
(二)高校方面
高校方面可从服务体系建设、心理问题干预、价值观培养三方面入手提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
1.构建良好的适应服务体系。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学校不仅要承担他们的文化教育功能,还要承担起部分家庭教育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建立起一套适合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适应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为他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如学校要建立起一个有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电子档案,记录新生家庭情况、思想动态、行为等内容,同时设立帮扶结对计划,以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的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适应水平和心理安全感。
2.心理问题干预。学校要努力培养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走出童年的心理阴影,提升他们在校生活的幸福感。具体来讲,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正确引导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学校的关怀;鼓励留守经历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充分融入集体,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对于此前价值观培养缺位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其价值观的引导更为重要。学校要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勇于接受他人帮助的心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不容懈怠。尤其是童年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如若缺乏必要的干预,极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环境,为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罗静,王薇,高文斌,等.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99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