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杰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市政道路建设工作的发展。在市政道路施工中,通过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实现了对市政道路质量通病的有效防控,同时也提高了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的防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
前言
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水平较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没有做到位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存在着质量通病,影响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的顺利进行。而随着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沥青路面质量通病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防控,最大程度的确保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类型分析
1.1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是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也是导致后果较为严重的病害,导致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病害的主要因素与沥青材料的抗剪强度不足有关,严重的影响到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1]。此外,出现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病害与施工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的施工中,没有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同时没有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沥青含量的控制、混合料的控制以及矿料级配的控制等等,由于质量控制不达标,最终导致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病害的出现,影响到市政道路的长远使用。
1.2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裂缝
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沥青路面裂缝的质量通病,从沥青路面裂缝的成因方面来看,其主要与施工材料、路基均匀度不够、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最终出现沥青路面裂缝的问题。沥青路面出现裂缝问题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市政道路使用的质量,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2]。
1.3 沥青路面坑槽
沥青路面坑槽情况也较为常见,其主要是由于石料与沥青的粘附力较弱,导致表层水渗入到沥青面内部导致的。此外,由于基层与底基层的坑槽主要由路基翻浆现象所致,形成白色浆,此时孔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致使整个面层的粒料产生松散现象,同时由面层损坏表现出来,进而形成坑槽现象。坑槽问题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到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2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防控措施
2.1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的防控措施
沥青路面推移擁包问题较为严重,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针对于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病害进行针对性的防控。首先,需要对沥青的用量进行合理的把控,同时拌合比调试工作需要做的科学和合理。其次,在接料之前,要求施工人员利用喷雾器均匀的喷洒在运料车的底部,以免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的问题[3]。再次,在摊铺工作中,要求摊铺机状态的平整,确保路面摊铺的平整度,能有效的避免沥青路面推移拥包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
2.2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控措施
针对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裂缝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起。①严把施工材料的质量关,确保沥青路面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合格,同时针对于一些特殊的材料,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应的施工要求规范施工,确保施工材料应用的科学和合理[4]。②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土质的均匀,不要夹杂淤泥,以免导致后期沥青路面裂缝问题的发生。在压实环节,必须把边坡压实与分层压筑工作控制到位。在防止沥青路面裂缝方面,只有做好如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对沥青路面裂缝的有效防控,从而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
2.3 沥青路面坑槽的防控措施
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病害较为严重,因此,需要针对性的防控。具体的防控措施如下。①在摊铺沥青路面的时候,应该检查卧层,做到无杂物,并且确保施工的厚度。②在养护阶段,要求施工人员及时的排出沥青路面结构层中的积水,同时还应确保沥青路面施工材料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于一些施工年限较长沥青路面,经常出现坑槽,针对于此种情况,应采用热修补材料对其进行修补,避免病害的继续发展而影响到沥青道路的使用质量[5]。
结论: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存在着质量通病较为严重,其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导致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不合格,无法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且也会出现诸多返工的情况,给建设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影响到城市的正常交通。因此,需要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防控,通过采取专业化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苏晓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5(12).
[2] 丁小兴.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J]. 江西建材. 2015(09).
[3] 吴志洪.对市政工程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 江西建材. 2014(21).
[4] 王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相关问题之体会[J]. 四川水泥. 2014(10).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 公路交通技术.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