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
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处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我们还应向他们尽可能提供足够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机会,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源于“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情感上能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特别是创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的解决问题。
例如“年、月”教学的引入部分,画面上出现生日宴会的场景。在小明生日宴会上,小明高兴地说:“爷爷,我今年9岁,这是我第9次过生日。爷爷,你今年66岁,那么您过了66个生日,对吗?”爷爷笑呵呵地说:“爷爷今年66岁,但爷爷只过了16个生日。”小明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呀?”此时学生已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但这情况可以说全班99%的人都没有这个亲身经历,但又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与他们的认识发生了碰撞,于是就会想尽快解开这个“谜”,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发展和创新应用,
例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的教学。这节课内容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只用单一的形式做题,他们会感觉很厌倦,没有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做如下游戏(游戏前每个同学准备10张卡片,在准备好卡片上写上20以内的数字)。1.每次向同桌抽取2张数字卡片,可选择是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结果,每人进行5次,看谁的正确率高。2.每次向同桌抽取3张数字卡片,可选择是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结果,两人轮流抽取,比结果,结果是单数的赢,反之算输,每人进行5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说回家后还要和他们的父母比一比呢!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较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對操作对象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25减8怎样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拿出25根小棒(2捆每捆各10根,加上5根散开的),想想该怎样拿走8根?这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找都有哪些办法?反馈时发现学生通过操作找到了四种不同的算法:(1)从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再与剩下的1捆加5根合起来是17根;(2)从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再与5根合起来为15根,从15根中拿走8根,剩下的7根与原有的一捆合起来是17根;(3)将2捆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5根合起来为25根,从25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7根。(4)将2捆全部打开为20根,从20根中拿走8根,剩下12根,再与原有的7根合起来是17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交流这几种的算法以及它们的算理并让他们进行比较得出较优化的方法。
四、设计“陷阱”,让学生辨析真伪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如果旅程一帆风顺,毫无波澜,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知识要求思路清晰、严密。因此,教师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知识“陷阱”,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辨析真伪的能力和思维严谨的学习品质。
如在学生已归纳总结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时,教师可问: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年一般是闰年是什么意思?是一定是闰年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这些年份都是整百数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但不全是闰年。这是老师再提问:像这些特殊的整百数的年份又该怎样判断它们是不是闰年呢?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这些整百的年份,它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星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