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惠忠 史锋厚 丁振才 吴瑞石
摘要对常熟市杨梅种植历史、引种情况、主要种植品种等进行了综合介绍,涉及杨梅种植的历史考证、常熟悠久的杨梅文化传承,常熟宝岩种植杨梅的环境适应性,常熟引种杨梅品种的历史概况以及现有主栽品种介绍等。
关键词常熟;宝岩;杨梅;品种
中图分类号S66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4-119-01
杨梅(Myrica rubra)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为我国特有亚热带果树珍品。杨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分布范围约为20°~31° N,以浙江、福建、江苏为主栽区。江苏省楊梅种植以苏州、常熟、溧阳3地最多。常熟市曾有杨梅自然资源分布,而后不断从外地引种以丰富当地品种资源。常熟市以国营常熟市虞山林场宝岩工区种植杨梅最多,且种植历史悠久,现宝岩工区不仅保存了一些原生种质资源,也是常熟市杨梅种植品种最集中的地方。
1常熟杨梅与历史文化
野生杨梅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曾在发掘河姆渡遗址时发现杨梅属花粉。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中“樗枣杨梅”的词句,证实人工栽培杨梅距今有2 200多年[1]。杨梅在很早以前就被列为贡果之一,明人王鍪说“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十里虞山半入城”的常熟正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虞山南麓的宝岩湾,栽种杨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至正二十四年(1 365年)《重修琴川志》曾有明确记载。截至目前,在宝岩生态观光园的杨梅林里还保存着170多株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杨梅树。
杨梅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亦对其赞赏有加。南宋诗人方岳在《咏杨梅诗》中赞其味美:“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宋代诗人郭祥正在《杨梅》诗中赞其色美:“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陆游也曾感叹杨梅“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足见杨梅在观赏与食用价值之外,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清代文士顾禄曾著《清嘉录》,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所谓“时”,又称“莳”,意指农时“莳秧”。在“莳”里期间,人们农事纷繁之余相约去宝岩湾烧香祈福,顺道采杨梅,并传下“看杨梅,烧莳香,轧财神”的风俗。清康熙二十六年《常熟县志》记载:“四月中,宝岩杨梅极盛,游人结队往观,名曰‘看杨梅”。而宝岩一带的山麓则索性被称之“杨梅山”,常熟人“看杨梅”的风俗便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国营常熟市虞山林场以宝岩杨梅为媒介,每年均举办杨梅节,将杨梅采摘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至2015年,宝岩已成功举办17届杨梅节,杨梅节已成为常熟市四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2常熟气候条件与杨梅种植
杨梅为喜湿、耐阴寒的亚热带常绿果树,温度与湿度调节适宜的滨海沿江地区以及直射光照较弱、湿度大的山峦深谷之间适宜杨梅生长[2]。杨梅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瘠薄,尤喜微酸性的山地土壤。其根系与放线菌共生形成根瘤,可吸收利用天然氮素,是绿化荒山、保持生态的理想树种[3]。
国营常熟市虞山林场宝岩杨梅园地理坐标为31°50′ N,120°41′ E,属北亚热带南部温湿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 ℃,大于10 ℃的年积温为4 250~4 750 ℃。年降雨量约为1 047.7 mm,4~9月雨水相对集中,月降雨量100 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面湖背山的宝岩湾,充沛的降水量、适宜的温湿度、富含矿质元素的微酸性土壤条件,均适宜杨梅生长,有利于杨梅对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可以满足杨梅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的需求[4]。
3常熟杨梅品种引种历史
常熟宝岩杨梅种植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60年代,虞山仍有杨梅树7 000余株,面积约16.67 hm2。然而,在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阔的杨梅林惨遭浩劫,被大规模砍伐,改种茶树、毛竹等经济作物。至1973年,杨梅树骤减至3.33多hm2;1983年,更惨烈地减至0.60 hm2。现在在宝岩所能品尝到的杨梅多数是80年代以后引进的杨梅品种。1986~1989年,自浙江余姚余家湾引进荸荠杨梅品种苗3 000株,并以375株/hm2种植建园;1988年,由苏州东山引进细蒂杨梅枝条进行嫁接,改造杨梅园近2.67 hm2,嫁接量近30 00个芽头;90年代中期,由浙江黄岩引进东魁杨梅400~500株,2006~2007年,再次由该地引进东魁杨梅3 000株;2014年,由太湖常绿果树研究所引进5 a生东魁杨梅品种大苗170株。据走访林场工区老职工,宝岩工区早年还从江苏宜兴、苏州等地引进过“水晶杨梅”、“毛滴滴”、“早红”、“老黑头”、“小甜三”、“青筋杨梅”、“螳螂子”、“烂皮红”等杨梅品种,但每个品种引进数量不多。通过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