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萍
强盗银铺抢银锭
下面这个故事取自于该书的《强抢骗》一节,讲述了二个强盗去银铺强抢银锭的故事。
其一:“县城有一银匠,家颇殷实,解户领秋粮银,常托其倾煎。一日倾煎元宝,心内尚有系未透处,夜间又煮洗之。其铺门有一大缝,外可窥见其内。一棍买一大膏药,夜间潜往窥之。见其把两元宝洗讫,放于炉边,棍在外作叫痛声,呼曰:‘开门!银匠问曰:‘是谁?棍外答曰:‘被赃坯打得重,求你炉边灼一膏药贴之。银匠开门与入。棍作瘸行状,且手战呼痛,蓬头俯视,以一大膏药在炉边灼开,把两手望银匠当面一贴,即抢一元宝以逃。银匠不胜热痛,急扯下膏药,元宝已被其窃一去矣。急叫:‘有贼!且出门追赶,不知从哪路去。彷徨追过数十步,只得怅恨而归。”
其二:“孙滔,河南人也。常买绵布,在福建建宁府卖。一夜,在银匠王六店煎银,倾煎已讫,时对二包在桌。二人复在对银,有一盗径入其铺,将石灰撒其目。二人救目不暇,盗即将桌上所包之银拿走。滔拼命赶去,将及,盗乃丢一包于地。滔拾包归,到银铺开视之,则皆铁矣。后竟无迹可捕也。”
这两个故事都讲了银铺刚打造好的元宝被强盗抢去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中提到了为解户倾煎(铸造)上解秋粮银锭的情景。第二个讲一个棉布商人将买布所得拿去银铺倾煎银锭(即商业用银)的故事。
古代金银铺的主要业务就是打造金银器饰和金银元宝。明代中叶开始,白银普遍使用于政府各项税收中,而且各类税银都必须打造成银锭上解朝廷,因此,各地的金银铺都承担了铸造上解税银的业务。但是,由于是民间铸造,形制和铭文都不规范,不利于征税。于是在嘉靖八年(1529)户部尚书李瓒提出:“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府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得到明世宗的批准。万历十年又旧话重提,工科给事中傅来鹏、御史顾而行条议银库四事,其中一事是“州县起解银两,每锭皆凿官吏、银匠姓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嘉靖萬历年及以后的上解银锭一般都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重量、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并且采用刀刻,文字较长,记述清楚。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明代中晚期,白银已经成为正式通货。
以假换真古今通用
下面这个故事取自于该书的《假银骗》一节,讲述了一骗子用假元宝骗乡农真元宝的故事。
“昔有一人,本农家者流也。辛苦耕田,服食淡薄,而性甚悭吝,家颇充裕。外地有骗棍到此地方,知这乡农性贪识惘,遂探其某日当在某处耕田,预将假元宝二个重一百两,埋藏其处。俟乡农正在力耕之时,贼棍故意在其山畔,作左寻右寻状。乡农问曰:‘你这人在此寻甚么?棍云:‘我在此寻些东西,你问我则甚?乡农只得默然。棍又认此树,复认彼树,如有所失状。乡农又曰:‘你这人好笑,只管满山认树何为?棍曰:‘实不相瞒,我先父往岁曾被流贼所劫,亦同入伙。后来银子甚多,孤身难带,将银埋在各处,留下一帐登记,欲再来取,不幸死矣。今我依帐来寻此处树下的,不知哪个树是。幸遇你在此,可来助我寻。若寻得,分些与你不妨。乡农遂带锄同寻。果在一树下,寻得元宝二个。棍佯作喜甚之态,说:‘此若寻得,则他处皆可寻了。我实肯分些与你,只是此处无槌凿。又曰:‘此银我无贮藏所在,不如去你家下,代我寻完,分数个元宝谢你,尊意如何?乡农云:‘甚好。但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至家下来往,岂不招人疑猜?棍云:‘当诈称是何亲故方好。乡农云:‘有了。我有一妻舅,六七岁时曾卖外江客人,至今并无下落。只认作我妻舅,回来看取姊姊、姊夫,有何不可?遂将妻父、妻母姓名形状,一一对棍说讫。 遂领至家下,叫妻子出来见舅。其妻相见,问:‘弟弟面貌,如何与我不相类?棍应云:‘弟出外省,那边风水不同,以此不类。其妻又问云:‘我父何名,形状何如?母何名,形状何如?其棍对言不差。又问:‘我叔何名,形状何如?棍应曰:‘我小时出去,只记得父母,记不得叔了。妻遂信之。杀鸡烹鲜,设为盛馔,以待其弟。乡农兄弟诸人,各设席相待甚厚。棍对姊夫曰:‘我要些零碎银用,可在你家取过十五六两,与我杂用。乡农遂取己真银十馀两,与棍用。 过数日,棍将帐与姊夫查,更有元宝十馀个,在某山某庵中。其庵无人居住,姊夫带饮食二盒,挑至庵中。时庵中棍已预令二贼在彼伺候,即将乡农背缚于柱中。其二贼抽出牛尾尖刀,再三要杀之。棍佯劝云:‘我受姊夫厚款,吃得他兄弟鸡鱼多,勿杀我姊夫。三贼将饮食吃了即去。其乡农叫天不应,入地无门。至次日午后,一牧童至,乡农叫救命,得解缚归家。妻子问曰:‘何待今日方归?舅何不回?乡农应曰:‘勿说他,勿说他。至今被人骗者,俗语曰‘勿说他。 近有江源地方一人,被一棍亦如此骗。其妻有智,即以其元宝凿来与他,知是锡。遂将此棍捆打,勒其供状,始释之。苟非其妻有识,亦蹈前乡农覆辙也。彼时悔之,宁不晚乎!”
假元宝的制作花样多种多样,有用其他贱金属打造的,如铅、锡、铜等,也有在镕铸白银时加入铁、铜、铅、锡块或球,更有在白银熔铸时加铜、铅、锡、水银、砒霜等等物质来降低白银的用量,用成色不足的银锭来冒充足银,从而达到偷银的目的。该故事讲述了骗子用锡做的假元宝来换乡农真银元宝的过程,先在某地埋下重五十两的假元宝二个,引诱乡农去挖,然后,交与乡农保管。再向乡农借真银去挖更多的假元宝,如此花样骗术古今通用。
漂白银当真银买布
下面这个故事取自于该书的《假银骗》一节,讲述了一骗子用一种叫漂白银的假元宝买布的故事。
“钱天广,福建安海人也。时买机布,往山东冒州药王会卖。会期四月十五日起,二十五日止。天下货物,咸在斯处交卸。无牙折中,贸易二家自处。 一棍以漂白银来买布。每五两一锭,内以真银,如假银一般,色同一样。棍将丝银先对。广以铁槌凿打,并无异样。打至十馀锭,通是一色。广说:‘不须再凿槌打。棍遂以漂白出对,共银六百馀两,内只有细丝银一百馀两,馀者皆假也。银交完讫,布搬去了。广收其银,检束行李,与乡里即雇骡车,直到临清,去买回头货物。取出其银,皆假银也。那时虽悔不及,然广不甚动情,只说云‘是我方承得此会,他人出外贸易,从此止矣。”
漂白银,是减低白银用量的一种假冒元宝,是在白银中掺入白铜,表面看上去和真银锭的一样,面有细丝,底有蜂窝,很难分辨。辨别办法是用火烧,烧去自然白银色泽后,就会呈现死鱼之白色,故称漂白。故事中骗子买布,先用真银(细丝银)买布,让布商确认是真银后,再用五两重的漂白银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