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触媒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中的运用

2015-10-21 17:19李博韬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6期

【摘要】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较多、问题严峻、涉及人口较广,面临着全方位转型的迫切要求。生态危机的普遍与加剧使生态修复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运用生态触媒的原理与方法,在城市设计视角下,将生态资源修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利于加强生态资源的辐射效应,促进城市发展条件的改善,最终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复兴。本文试图从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三个层面,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阐释与总结生态触媒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中的方法,以期对未来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有所启示。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空间重构 生态触媒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产生及发展与非可再生自然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密切相关的一类城市。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占中国城市总数的18%【1】。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殆尽,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的走向发展的衰退期,同时长期的单一产业主导下的城市建设,以及对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采,也随之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分三批分别于2008年,2009年以及2011年公布了共69个(第一批2008年12个,第二批2009年32个,第三批2011年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与此同时,面对城市竞争的现实压力,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越来越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的特有资源,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矿衰城竭”的现状,其城市空间具有的明显的单一产业导向的空间结构特征,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重构是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必须。

1、生态触媒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可能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相当显著的特点,其中,对资源掠夺式开发与粗放式排污引发的城市生态资源与生态机能的全方位恶化最为普遍与严峻,带来诸如沉陷土地大量出现、资源露天开采引发生态危机、城市流域水系污染、粗放发展模式吞噬城乡绿地等问题【2】。多样化的生态危机,一方面深刻影响着城市面貌并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過程中,污染带来的可建设用地的减少及其对城市空间的撕裂,使其同样扮演着负面角色。

有鉴于此,生态修复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过程中几乎必不可少的一步,事实上,经过多年各地的实践,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也较为成熟。【3】但同时需注意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其目的不单集中在受损生态空间的治理上,更须将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城市其他相关资源相搭接,使城市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的生态整治发挥出放大效应,触媒理论的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

2、生态触媒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运用的城市设计方法

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系统化与网络化地凸显生态资源的触媒效应,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以生态修复为策略,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引导城市空间重构的可行路径。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凸显已修复与待修复生态资源的触媒效应,加强生态触媒的辐射能力,促进城市发展条件的改善,以此带动城市更多地区的发展。将生态资源用地按其大小、形态及辐射能力分类,将生态触媒分为点触媒、线触媒与面触媒(图1)【4】。

图 1 发挥生态资源触媒效应的城市设计方法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1生态点触媒

主要指原有较小型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后,重新加以利用的街心公园、小型城市广场、小片水面等。由于点状生态空间的面积较小,因而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与影响范围有限。在对其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1、注意多个点状生态节点的步行化连接,以此带动城市整体生态空间与休闲空间的建设,以点状生态触媒为契机,促进城市生态节点网络化建设,凸显规模效应。2、对单个的点状生态空间,注重提供完善的设施,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提高人群停留、聚集的可能性,避免无人问津。3、注重周边社区对点状生态空间的支持与利用,应提供步行化路径,方便达到。

2.2生态线触媒

资源型城市为便于资源的对外运输,有大量选址于河流附近,有鉴于流域线绵长的特点,河流无疑都是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最主要生态空间之一。生态线触媒也主要指此类污染治理后的河流。发挥线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主要的城市设计方法包括:1、发挥河流的方向性强的特点,结合资源型城市特点,使其成为城市范围内空间定位的良好参照系。2、注重设计顺河道方向的慢性交通系统,滨河生态空间两侧应有足够宽度的步行道路,以便串接河岸线上的多处公共空间节点或区域,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避免滨河快车道紧邻河道两岸,造成生态空间与日常活动的割裂。同时注重河道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滨河步行道局部应放大为露天广场,并增添相关服务设施,使其更适于步行与市民的日常休闲,提升使用价值。3、应提高其他线状生态廊道与主河道正交的可能性,使更多的道路与河道发生关联,特别是步行道路,是市民更方便的到达河岸边,使着力打造的优质的生态资源蔓延至纵深,以此带动相关城市区域的发展。

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内港城市更新设计是付诸实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线状生态空间更新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以“使城市生活重新回到水边”为城市更新目标,在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首先对内港河道水体进行污染整治,并通过筑坝等多种方式提高沿岸的亲水性。在线状生态空间治理过后,努力将优美的河道景观与周边的城市建设建立关联,充分发挥其触媒效应。具体的城市设计策略包括:①跨河公路的建造,加强市中心与内港区域的交通联系,以提高区域的人流量与关注度;②改变临河道路的属性,将货运道改为林荫道,并增加游艇码头、露天平台等亲水设施,保证市民的休闲需求;③将原产业遗存以功能置换或雕塑化等方式进行更新,满足当代消费、休闲等时尚功能需求,并以此提高其知名度;④通过将河边保留价值不高的建筑进行拆除,将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有效扩展,得以承载更多公共活动;⑤修建三条新的人工运河,并与内港河道相联系,向纵深方向引入内港业已打造较为成熟的优质环境。人工运河边新的建设项目得以在此条件下推进,如700套临小运河的住宅的修建,以及相应的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整合过后的内港区域由于充分发挥了优质线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加强优良景观及产业遗存与步行交通体系的充分整合,带动了周边地块多样化类型项目的建设,使地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2.3生态面触媒

面状生态空间主要指城市范围内整治的较大面积的面状水域、沉陷土地、山体等生态空间。面状生态空间在城市范围内占据空间较大,对原有城市空间造成割裂,往往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障碍,在对其生态修复后,面状生态空间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无疑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起到带动作用。发挥面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主要的城市设计方法为:1、面状生态空间所占空间一般较大,地形地貌较为特殊(如水体、山体等),宜将其设计成为城市内空间定位的参照系,注重视线通廊的设计,并有意识提供特殊观察视点(如开阔地远眺与全景鸟瞰等)。2、生态面触媒一般具有边缘线绵长的特点,往往串接多处城区区域,在其与城市不同位置的交界处,应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特别是步行道与市民广场一类的慢行空间与步行空间,以发挥生态面触媒的边缘效应,促进城市发展。3、加强生态面触媒与周边区域联系的路径设计,以保证生态影响力的向外辐射,最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德国拉茨合伙人景观设计建筑事务所进行的唐山南湖地区城市设计。南湖位于唐山市中心以南2公里,原为城市的南部采煤沉陷区,是经过长久以来的煤炭挖掘,形成的较大较为集中的一块沉陷区域,面积1300公顷(水面165公顷),且处在城市南向扩展的关键区位上,因而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1996年起,唐山开始对南部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治理,经过近十年的综合整治,初具生态规模,被命名为南湖公园。为充分发挥治理后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德国拉茨合伙人景观设计建筑事务所在此进行的城市设计,其具体策略包括:①公园主路与湖边设置两条主要的混合功能区域,同时在面向城市的不同界面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场地,如居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园,城市外围的度假休闲区等,促进多样化活动在相应区域的进行,吸引多样化人群;②不同类型与等级的道路系统的设计,如湖滨休闲道、城市林荫道等,并专门设计了短途旅游轨道交通,以期加强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联系。③着重视线通廊的设计,如对区域内的制高点煤矸石山进行夜景设计,使其成为区域内的标志物与参照系。

3 结语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重构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原本破败的生态资源为触媒,集中力量进行生态修复,并进一步从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三个层面,加强其生态资源的辐射能力,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相搭接,促进城市发展条件的改善,将生态修复的成果产生放大效应,以此带动城市更多地区的发展,这将是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的一条切实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赵景海. 我国资源型城市空間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耿殿明、姜福兴.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 中国煤炭,2002,07:21-24+4.

[3] 范英宏、陆兆华、程建龙、周忠轩、吴钢. 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 生态学报,2003,10:2144-2152.

[4] 李博韬 城市设计导向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空间重构[D].重庆大学,2013

[5] 沈瑾、赵铁政. 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6,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