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雅 聂福旭 尹凤琴
摘 要:2015年3月,我市某猪场仔猪发生以血便、咳嗽、皮肤有点状出血、脾脏梗死、肺脏“虾样变”及肾脏呈“麻雀蛋”为特征的疾病。经现场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一起疑似猪瘟、支原体及副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仔猪;病原;混合感染;诊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11-0053-02
1 发病情况
甘肃武威某豬场生猪存栏约 5 000头,其中母猪约200头。从2015年3月起,有200多头仔猪陆续发病,且有20多头仔猪发生死亡。畜主将一60日龄患病仔猪送至本课题组,前来就诊。主诉:病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喜饮水,便血。部分病猪呼吸困难,伴有干咳。经现场调查,该猪场管理混乱,消毒设施不完善,饲养密度过大,舍内有浓烈的臭味。据技术人员介绍,该猪场并未建立严格的免疫程序,曾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40.7 ℃,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眼结膜苍白,食欲废绝。弓背弯腰,喜卧,寒战,摇摆不稳。腹泻,便中混有血液,肛门周围沾污大量血粪。呼吸困难,皮肤及粘膜发绀,呈腹式呼吸,气喘和鼾声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伸颈。腹部、耳尖及四肢皮肤呈紫红色。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常将四肢屈于腹下。触诊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剖检可见,极度消瘦,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多汁,呈大理石纹理样。肺表面有出血斑,尖叶呈对称性的虾样变,与正常肺组织界线明显。心叶与胸膜粘连,胸腔内有大量的积液,心耳与心肌表面皆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隔肌表面有弥散分布的出血斑。肾脏呈土黄色,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形似“麻雀蛋”。脾脏肿大,边缘有梗死灶,结肠盘上有纽扣状的坏死结节,回盲瓣口有出血点。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一起疑似猪瘟﹑支原体及副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
4.2 实验室诊断
4.2.1 涂片、染色及镜检
无菌采集包膜渗出物、肺、脾等病料进行涂片或触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呈纤细杆状、球杆状及弯曲丝状,以纤细杆状者居多,但部分细菌着色不佳。
4.2.2 分离培养鉴定
将上述病料接种于鲜血平板培养基,后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其中的半部划线接种,经37 ℃培养48 h,呈现明显的“卫星现象”。
将上述病料置研钵研磨制成乳剂,经细菌滤器过滤除去杂菌。将制备的样品接种于含乳清蛋白、酵母提取物及猪血清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后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可见圆形、灰白色、半透明、中间凸起呈乳头状,表面常有许多小的颗粒菌落。
经以上方法可以诊断为一起疑似猪瘟、支原体及副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5 防制措施
5.1 治疗
处方1:猪瘟高免血清(200万IU,10 mL)、干扰素(600万IU)、头孢噻呋钠0.1 g,稀释后配合维生素B1、地塞米松及黄芪多糖,肌肉注射。
处方2:菌必治、盐酸林可霉素及泰乐菌素掺入饲料中进行饲喂,连喂3 d~5 d,停药3 d,再进行饲喂,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5.2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引进种猪时,必须要进行严格检疫;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合理地调整饲养密度;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矿物元素及蛋白质,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和采食量。
5.3 扑灭措施
将败血症病例及失去治疗价值的仔猪予以淘汰,轻症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胴体、粪便及尿液等均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用具和猪舍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消毒。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停止,采食量开始回升。
6 体会与小结
对于该病例,根据其病史,结合典型的特征如定型热,皮肤及粘膜有红色斑点,可视黏膜发绀,关节肿大,脾脏梗死,“虾样变”及肾脏呈“麻雀蛋”,可作出初步诊断。后经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可以诊断为一起疑似猪瘟、支原体及副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由于该猪场未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使得该猪场猪瘟净化不彻底。加之饲养密度过大和舍内通风不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使得外界环境中的条件性病原菌猪副嗜血杆菌和支原体乘虚而入,引起本病的发生。而预防免疫接种是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定期进行消毒可起到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的扩散与传播,消毒剂的选择要合理,要经常换用不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尽量做到酸碱交替。除此之外,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补足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等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暴发与流行。
大量的研究表明,猪瘟高免血清在猪瘟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利用血清中的抗体与病畜体内的病毒发生中和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在治疗后15 d内不进行免疫接种的猪群,抗体会下降,容易引发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