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的根系伸向艺术的沃野

2015-10-21 16:48王爱芬

王爱芬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然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学活动局限于传授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没有设法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影响,导致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表演等艺术手段进行探讨,希冀 “艺术”能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强劲催化剂,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 引入音乐 绘画书法 戏剧表演唤醒审美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1-013-01

0

一直以来,文学与艺术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两者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诗歌并称”、“诗画同源”的提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文学与艺术这样的关联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启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借用学生对美的初步感知,将语文的根系植入艺术的沃野,如把悠扬的声音、斑斓的色彩、立体的形象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那么学生就会在愉悦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同时语文教学也会少一份枯燥乏味,多一份神韵魅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为此,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表演艺术手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引用音乐,唤醒审美体验

在中国古代,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的发展离不开音乐。《诗经》里面搜集的这些经典诗歌最初是以音乐形式存在的。音樂自古以来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很强的感染力。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语文课上适当引用音乐,利用音乐要素和文学要素相结合,能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大致可以在下面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渲染气氛,导入课文

音乐和文学作品一样,也是作者基于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运用了音乐特有的音符和方式创造出来的成果。它具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所以在课文导入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一下子就能渲染课堂气氛,借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

(二)升华感情,品读课文

文学是用字来表达情感的,而音乐是用声音来传递情感的。从这点区别来说,文学的表达偏向于间接,音乐的表达偏重于直接。音乐那抑扬顿挫的音调比语言更细腻、更深刻地抵达人们的内心。因此,我们只要把音乐的情感和文学作品的情感相结合,就会形成一种容易内化的情感力量,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比如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就抓住契机播放越剧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学生们边欣赏音乐边感受人物,深刻地理解了宝黛初次相遇时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情感。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播放《月满西楼》,那略带幽怨的歌声,那有些凄婉的旋律,那凝练清新的歌词,无一不在阐述着一个古代女子心里淡淡的闺怨与哀愁。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品读课文,感觉不亦乐乎?

二、借助绘画书法,培养审美情趣

苏东坡曾评摩诘的诗画,称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文学与绘画有相通之处。“白描”、“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这些绘画术语也同样适用于文学。学生往往通过形象去便捷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巧妙地借助于绘画、书法艺术,语文课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他们看到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俊逸的书法作品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表达内心情志。孙过庭《书谱》云:“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曲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过庭主张,人如愉快时面呈笑容,悲伤时则痛哭,这些情感可以通过书法淋漓尽致地展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名篇,更是书法作品的绝世佳作。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适时赏析《兰亭集序》的书法摹本,学生往往会惊叹于作品的飘逸灵动。尤其是文中的十几个“之”字,字字结构不同,风神潇洒,极富张力。从书法灵动的线条符号中,足可窥见王羲之的精神风貌。教学《兰亭集序》,让同学们边赏书法边诵课文,把传世作品的书法艺术美和语言文辞之美结合起来赏析,将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较之单纯的文本教学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三、戏剧表演,提高审美能力

戏剧艺术以其各类艺术的综合,成为艺术园囿中的奇葩。戏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以戏剧为载体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素养。对于这些戏剧文学,倘若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将剧本文字串讲一通,那无异于隔靴搔痒,学生无法深刻领悟文本中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立体可感的人物性格。只有通过一定的观摩与表演,方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精髓。在观摩与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戏剧作品的兴趣,而且品味了剧本精妙的台词、动作、情感等。教学《雷雨》时,我让学生们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些具备表演天赋的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激烈的冲突、个性化的台词,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不仅使他们直观感受了周朴园的专横与伪善、卑鄙和狠毒,鲁侍萍的高贵与善良、忍耐与忧伤,而且提高了戏剧审美能力。

当然,也许很多人认为,在课堂上引入艺术手段不大现实。因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又不是古代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时,今日的教师比之古人更有便利条件,借助多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再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一些艺术手段,当然不能脱离了文本,偏离了教学目标。艺术的引入只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切不可喧宾夺主。所以引入应适时、适度,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学实践不妨大胆引入其它艺术手段,让它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语文教学与艺术审美实践相互交融、渗透,占据学生的审美空间,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就会不断散发出诗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