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晔华
摘 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及其他原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从政府主导型模式的视角分析了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供給;政府主导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进步但却不尽人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首先,是文化政策制定的主体。“制度的建立和培育也是政府行为最重要的结果”。[1]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政府首要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文化供给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公共文化供给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是财力的主要提供者。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拥有相当大的财力资源,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提供了资金保障。最后,是公共文化的直接生产者。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直接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再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按需分配,从根本上保障了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二、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理念。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在短时期内便可实现,而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成绩和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察而只在口头上强调重视文化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同时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也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政绩纳入考核中来,对干部的考核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
2.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的资金投入直接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在我国,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据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文化文化事业费用为53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9亿,增长10.5%”。[2]这看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但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38%。这一比例大大地低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用于公共文化事业费用的支出。第二,城乡区域比例失调。政府财政投入城乡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在农村中的落实,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
3.政府成为供给的单一主体且效率不高
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中,政府是主要的供给者,在吸纳和动员其他社会力量方面明显的动力不足,因此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同时其垄断地位导致供给质量低下,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村居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由政府垄断,政府将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统于一身。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事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不重视文化事业的产出和效果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不能有效地提供相应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三、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1.政府主体选择的偏好性
“政府行为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应当认识到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3]。首先,在政府主导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下,政府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要主体,政府自身存在着自利性和偏好型。同时,政府的资源有限,再加上缺乏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的政府失灵,使得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效率低下。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垄断性单一供给模式已不再适应农村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最后,政府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政策的制定是一种价值反映的过程。由于政府自利性的作用,必将社会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项目上。
2.非政府主体介入存在障碍
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其他社会主体没有充分参与并发挥其固有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目前对市场的产权保护政策和准入政策都不太完善,市场进入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领域面临的风险很大,使市场这一供给主体很难规模化的进入该领域。其次,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不成熟,在参与方式上也并没有形成与政府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在资金、资源、人才方面都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第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共给的社会认可度低。由于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还未能完全认可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供给。
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认识
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政府必须提高对公民文化权利的认识,保障这种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在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中,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首先,政府应思想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把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有效的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结合。其次,应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来,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来判定地方政府的政绩和领导人的升迁,使地方政府领导人认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他们的升迁同样重要。
2.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多种渠道融资
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投入,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其次,还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问题上,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应积极开阔社会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给予政策优惠的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资,逐步建立国家和社会等的多渠道投资体系。
3.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建立一种由国家、集体、个体及社会实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首先,引入社会化市场运作机制,由市场提供部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办社会一切事务,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形成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其次,加强农村民办文化建设。要转变观念和思想,通过民办公助,鼓励和支出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享受到自己创造的文化。(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彦武.论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竞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4:98-100.
[2] 应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新闻网,2014.5.15(2).
[3] 黄新华.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辩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