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课堂实录

2015-10-20 02:19陈玉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水罐小姑娘爱心

陈玉中

师生互致问好。

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导入,由“北斗星(大熊星座)”引出课题《七颗钻石》,并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生跟着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轻声地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做好积累工作。课文读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将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及容易写错的字写在自学笔记本上,并借助工具书把它解决,有困难的,同学间可以商量。

生浏览课文,做学习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时常有同学间相互商量的情景。

师: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交流笔记的情况,并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同学间交流毕。)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笔记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交流?(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1、生2、生3分别认为“涸”“瞬”等字的读音要注意,“洒”“凑”“澈”等字要与它们的形似字相区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其余同学注意听,并在课文中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件“道具”。

学生们踊跃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读书真投入,读得好,评得妙。现在哪位同学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道具?(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4:我认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地点是“草地”、“路上”和“小姑娘的家里”,人物有“小姑娘”、“母亲”和“过路人”,道具是“水罐”。

师:有不同意见吗?(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5:我认为时间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夜里”。

师:你说得很全面。不过,故事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民间故事开头常用的方式,它是一个虚指,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一天夜里”。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一遍,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多媒体显示“概括中心事件的要求”。)

生齐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学习得很投入。哪位同学先来向全班介绍你对故事中心事件的概括情况?(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6:我认为文章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时,罐子里装满了水,后来她与她的母亲一次次地让水的故事。

生7:我认为语言还可以简洁些,应该就是写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及她们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概括故事中心事件的要求基本掌握了。课文写了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及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知道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现在请大家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姑娘的水罐那样神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好,我想同学们应该有答案了吧!哪个小组先说?(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8:我们认为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它会变。

师:对。你能说出它先后一共变了几次?每一次是怎样变的吗?

生8:一共变了五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小姑娘的水罐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9:我以为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小姑娘对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呢?

生9:因为水罐的每次变化都与小姑娘为她的母亲找水或让水有关。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生9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师:你分析得真好。你现在认为小姑娘的水罐一次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9: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

师:对了,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一想,从表达爱心的角度说,这五次变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10: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爱心的加浓,水罐变得越来越神奇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与其说是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还不如说这是爱心的结晶。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1:为了说明爱心力量的巨大。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的结尾齐读一遍。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

生齐读结尾,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生12:这个结尾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愿望,他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享受到爱的温暖。

师:你理解得真深刻。这正如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爱的使者吧!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理解了故事的寓意。现在我们再用探究的眼光来读课文,看谁能从文中读出些疑问来。(多媒体显示“友情提示”)

生浏览课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13:我认为第二节中作者用“哀哀”形容小狗的叫声不恰当,因为我们听到小狗被踩后的叫声都是“汪汪”的。

生14:我认为这里还是用“哀哀”准确,因为由于缺水,小狗也渴得奄奄一息了,所以叫声是“哀哀”的,这样更突出了水的珍贵和小姑娘心灵的美好。

师:你能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来理解,且说得那么好,真了不起!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15:我认为课文的第一段看起来与故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为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但是,仔细一想,这段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正因为发生了大旱灾,水才显得那样的珍贵;正因为水是那样的珍贵,小姑娘深夜为母亲找水和她们母女俩让水,才表现了她们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读出了问题,还自己解决了问题。说得非常好。开头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这里的铺垫,故事的深刻寓意就不能凸显。让我们一起将这节文字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第一节。

生16:作者在第三节中为什么用“欢喜”,而不用“高兴”呢?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这一句。

师:现在大家想想看,这里到底用“欢喜”好,还是用“高兴”好?(一阵沉默)

生16:我懂了,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差别,“高兴”的程度比“欢喜”深,这里还是用“欢喜”好,因为小姑娘只倒了一点水给小狗舔了舔,所以小狗只能变得欢喜,而不是高兴。

师:你真棒!一定要记住,不管是理解词语的意义还是作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

生17:我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太突然,怎么这么凑巧当小姑娘要喝水的时候,就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呢?

生18:因为这是童话故事,是作者的想象。再说这个“过路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上帝、神灵的使者或化身。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特点。在童话故事中,作者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编故事。这里的“过路人”可以理解为上帝或神灵的化身。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水罐的变化,还可以理解为是上帝或神灵操纵的,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就是上帝或神灵对小姑娘的爱心的一次次考验,从而说明了奉献爱心不能只是一时一事,要真爱到永远的道理。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说写文章要注意首尾相应。可是,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不写“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场景呢?(一阵沉默)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看老师按照首尾相应的原则改写的结尾,我们一起在比较中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多媒体显示“老师改写的结尾”。)

生自由地阅读两种结尾的文字,相互间小声地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9:我以为这样改是可以的,因为它呼应了故事的开头,前后交代得很清楚。

生20:我也认为这样改是可以的,不过,又感觉这样写似乎与文章的题目不相照应了。

生21:我认为这样改写显得很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童话故事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而且也不能突出故事的主题。

师:你能说说这则故事的主题思想吗?

生21:这则故事主要歌颂了小姑娘的爱心,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世间充满爱的愿望。

师:你真是很棒!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且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非常好。是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课文的体裁和主题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展现童话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回应课文的题目,表达自己希望爱心如大熊星座普照人间的强烈愿望。如果像老师改写的那样,就显得太一般化了。所以,文章究竟该怎样写,首先考虑的是要充分展示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师生共同小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三名学生发言。

师:还有很多同学要发表自己的收获,不过下课的时间要到了。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吧!课后完成以下作业:①整理学习笔记,从课文中找出五组以上的形似字并分别组词;②以“深夜的教室“为话题,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则童话故事;③阅读《语文读本》中相应单元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最后,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钻石般美丽的心灵!愿爱心如“北斗”普照人间!

师生道别。

注:本课荣获江苏省盐城市首届教研员“走进新课程”教学展评一等奖,被收录于周成平主编的《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实践篇》。

猜你喜欢
水罐小姑娘爱心
春天小姑娘真好
春天的小姑娘
七颗钻石
爱心树(下)
水罐与鲜花
采蘑菇的小姑娘
爱心
采蘑菇的小姑娘
爱心的奉献
七颗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