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与临床表现

2015-10-20 08:38诸强沈菊花刘志富朱古月严静莹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腮腺腺瘤淋巴瘤

诸强 沈菊花 刘志富 朱古月 严静莹

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与临床表现

诸强沈菊花刘志富朱古月严静莹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与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17例、女1例,发病年龄42~68岁,平均56岁。>5年吸烟史15例(83.3%);单发16例,多发2例,共21个瘤灶。发病部位分布:瘤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18个; CT表现: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可呈浅分叶改变。平扫病灶表现为略高于腮腺实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大部分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3个较大病灶内见斑片囊变区,静脉期病灶密度明显减低。16个病灶动脉期显示肿块边缘贴近小血管影(贴边血管征)或有小血管影穿入。结论 对于中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肿瘤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符合一般良性肿瘤的CT特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模式,可见病灶内包绕血管或病灶边缘贴边血管征,可基本确立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腮腺

腮腺腺淋巴瘤又名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s瘤,多发于腮腺,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占腮腺肿瘤的5%~10%,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表现相似,容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作者自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对本院1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与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临床与CT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18例(21个病灶)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17例,女1例;年龄42~68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均为无意中发现耳前下方无痛性肿块,无面神经麻痹,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质地较软,有轻度活动度。其中有>5年吸烟史15例(83.3%)。

1.2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Huanyue单排螺旋CT扫描机,常规平扫加双期增强:层厚3~5mm,层距3~5mm,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l,速率3ml/s,经肘静脉团注,注射对比剂30s后进行第一期扫描,60s后进行第二期扫描。

1.3CT评价方法 按照刘其顺等[2]划分象限法,腮腺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为界分为深叶与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极与下极,并在矢状面上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腮腺浅叶再分为前上极、后上极、前下极、后下极。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与平扫的CT值差值)分级标准:Ⅰ级:轻度强化(0~20HU)、Ⅱ级:中度强化(21~40HU)、Ⅲ级:明显强化(≥41HU)。

2 结果

18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单发16例(右侧12例、左侧4例),多发2例,共21个瘤灶。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腮腺浅叶18个,深叶1个,跨叶2个;瘤灶位于浅叶后下象限18个,位于非后下象限2个。瘤灶最大径0.5~5.1cm,平均2.4cm。

CT表现:(1)病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见图1),2例跨叶生长的呈浅分叶改变(见图2)。(2)病灶密度:平扫病灶表现为略高于腮腺实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18个<2.5cm的病灶密度均匀,3个>2.5cm的病灶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18个(见图2),中度强化3个(见图1、3)。其中3个>2.5cm病灶动脉期呈不均匀性分隔样强化,病灶内见斑片囊变区(见图3)。静脉期病灶密度明显减低(见图1~3)。16个病灶动脉期显示肿块边缘贴近小血管影(贴边血管征)或有小血管影穿入(见图2、3)。

图1 右侧Warthin's瘤(箭头)

图2 双侧Warthin's瘤(箭头)

图3 右侧Warthin's瘤(箭头)

3 讨论

腺淋巴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多发于腮腺,其他部位如颌下腺、鼻咽部偶可发生。在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约占涎腺良性肿瘤的6%~10%[3],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病因不明,大多数文献认为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1]。本组男性患者占94.4%,有长期吸烟史者占83.3%。

腮腺腺淋巴瘤形成的机制倾向来源于腮腺内异位起源的上皮及淋巴结组织的观点,而腮腺内淋巴结常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故肿瘤好发于后下极[4],本组病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的有18个。对于吸烟引起的腮腺腺淋巴瘤的可能机制,多数学者赞成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内涎腺组织异位性增生学说,Warthin's瘤中的淋巴样细胞主要为T细胞,少数为B细胞,与正常淋巴结反应性增大的淋巴结相似,可能由于烟焦油中的化学刺激物作用于口腔或口咽部黏膜后,通过淋巴引流达腮腺淋巴结中的迷走涎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进而演变成腺淋巴瘤[5]。

CT平扫腮腺腺淋巴瘤具有良性肿瘤的一般特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清晰,密度均匀。本组21个肿瘤18个<2.5cm的病灶密度均匀,肿瘤较大者可呈分叶状改变,并可囊变,本组中3个>2.5cm的病灶呈浅分叶状,病灶内见囊变区。腮腺腺淋巴瘤淋巴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管,CT扫描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呈“快进快退”特点,病灶内包绕小血管或病灶边缘贴边血管征为其特征性表现[2,6]。本组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18个,中度强化3个。其中3个>2.5cm病灶动脉期呈不均匀性分隔样强化,病灶内见斑片囊变区。静脉期病灶密度均明显减低。16个病灶动脉期显示肿块边缘贴近小血管影(贴边血管征)或有小血管影穿入。

腮腺腺淋巴瘤主要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中年女性居多,一般单发而且较大,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较轻,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呈延迟强化特点,无贴边血管征。(2)基底细胞腺瘤:老年女性多发,无明显吸烟史。病灶单发,多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不明显。无明显贴边血管或小血管穿入。(3)腮腺恶性肿瘤:中青年好发,女性多见,CT为较大不规则肿块,常跨叶,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增强扫描无“快进快退”表现。

1 俞光岩,邹兆菊,马大权,等.腮腺沃辛瘤的综合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87~189.

2 刘其顺,梁长虹,黄飙,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9.

3 元建鹏,谢榜昆,黄穗乔,等.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3):179~183.

4 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放射学实践,2007,22(1):31~34.

5 张建成,张洪杰,龙丽,等.腮腺Warthin瘤79例临床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1):52~54.

6 邝平定,张敏鸣,邵国良,等.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2):1324~1326.

313300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腮腺腺瘤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