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1.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山东 东营 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东营 25700)
高H2S环境油管断裂原因分析
李风1.2(1.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山东 东营 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东营 25700)
通过事故调查、材料检测、断口分析,对某油井油管断裂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该油管表面存在大量的严重应力集中区,而产出液硫化氢含量较高,油管与硫化氢发生化学腐蚀后氢扩散、集聚速度加快,最终导致硫化氢致应力开裂而发生断裂的结论,并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提出了建议措施。
金相组织;H2S;电子探针;高周疲劳
事故井为为评价井,局部构造济阳坳陷。设计井深4240m,完钻井深4573m,筛管深度3848.95m,射孔井段3850.5~3889.3m;完钻层位奥陶系,完井方法为套管完井,井型为直井。对断裂油管打捞后测量,断口位于井下约340米处。针对油管断裂进行了以下检测分析,并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得出造成油管断裂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油管材质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管材的化学成分(%)
断裂油管的机械性能见表2 。断裂油管和与之相接的油管力学性能基本一致,其机械性能指标符合API SPEC 5CT 中N80钢级。
表2 断裂管和邻接管的纵向机械性能
断裂油管纵向组织分析:根据GB/T 10561-2005标准,非金属夹杂物,评定为A2.5;D3级,见图1;根据GB/T13298标准,纵向带状组织评定为B系列3级,块状铁素体晶粒和珠光体团均匀细小,见图2,均符合API SPEC 5CT 中N80钢级要求。
图1 非金属夹杂物(×100)
图2 金相组织(×500)图3断口宏观形貌
由图3可见,断裂源区有2个。在裂纹扩展区具有台阶形貌,最后为明显的快速撕裂的剪切层。根据裂纹与发展逆向原理,确定两个裂纹萌生点,且两裂纹相交,出现了台阶。断口存在高周疲劳多源断裂的特征,说明油管在断裂过程中,由于压力突然泄放出现了高频震动,直至最后撕裂。
由两个裂纹源之一的塑性变形区电子探针形貌(图4)可见,存在较大塑性变形区,且塑性变形区的硫和铁含量很高,与之相对应的是,远离裂纹源区硫含量低得多(图5)。成分中Na、Ca、Al、Mg、Zn和Cl等属于痕量级别,不影响结果分析。另外一个裂纹源具有相同结论。
根据成分测试结果可知,裂纹在萌生过程中发生了硫化氢致应力开裂。其一般机理是:在硫化氢介质中,硫化氢与铁发生局部腐蚀,电离出的H2渗入铁基体,并扩散、集聚而导致裂纹萌生。反应式为:
H2S + Fe → FeS + H2
由于氢在材料中扩散、集聚,局部压力上升而导致机体萌生裂纹,出现较大塑性变形区。判断硫化氢致应力开裂的主要证据包括:硫化氢浓度、温度、材质、应力状况、表面腐蚀状况等。在本案例中,硫化氢浓度为6000ppm、温度在30℃左右、材料带状组织、表面应力集中明显,等等,可以判断发生了硫化氢致应力开裂。
表3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图4 裂纹源区电子探针分析
图5 远离裂纹源的电子探针分析
断裂油管金相组织为块状铁素体 + 细片珠光体组织,机械性能达到N80等级,材料中非金属夹杂物等级为2.5级,带状组织等级为B系列3级。
油管表面存在较深的液压钳夹持造成的咬痕,由于油管使用时间短,管材表面无明显腐蚀迹象,但由于管材表面的咬痕为严重应力集中区,加速了硫化氢与铁的化学反应,导致氢的扩散、集聚速度加快,裂纹塑性变形区较大、塑变区硫含量很高、表面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是硫化氢致应力开裂的很好证据。
根据断裂作业、材料分析、断口成分和断口形貌分析,作出综合判断,油管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了硫化氢致应力开裂,最终导致断裂。
油井产出液中H2S含量高时,易造成管、杆氢致应力开裂,应及时对产出液进行组分分析,当H2S含量高时宜采取适当措施,例如使用防硫管材等方式,避免氢致应力开裂的发生对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1]楮武扬.氢损伤和滞后断裂[M].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2]航空航天工业部失效分析中心.航空机械失效案例选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胡世炎.机械失效分析手册[K].成都:I~Jll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