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竹 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寒邪与肿瘤关系探要
赵令竹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寒邪是六淫邪气之一,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结合现代医学,对寒邪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的病机进行探究,从而为预防及治疗肿瘤的提供理论基础。寒邪与肿瘤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寒邪易致肿瘤的产生;寒邪诱发局部气机逆乱,促进肿瘤形成;寒邪与正气相搏是肿瘤迅速生长的原因;寒邪伏匿于体内,成为肿瘤复发的原因。
寒邪;肿瘤;病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一直高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之首。据估算,目前全国每年有280多万例新增肿瘤病例,到2020年,病例人数将达到380多万例,而死亡人数达270万例[1]。因此肿瘤是中西医者亟待攻克和解决的难题。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瘤字已出现在甲骨文中。时至今日,越来越多医家不拘于传统上从虚、热、痰、瘀论冶,提出了从寒治疗,但对寒邪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阐发不足,本文基于《内经》中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进行寒邪与肿瘤的关系的探究。
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它的形态随着来源的不同而各异,常常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肿块[2]。这种形态学的特点与中医的“积”相似。中医常常将肿瘤归结于积,而寒邪与积的关系最为密切。寒邪为六淫之一,也是古代医家历来重视的致病因素。北宋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序》曾云:“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寒邪源于异常的天之寒气,因而具有寒气的特点。《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率然而痛。”[3]218可见寒气侵袭人体能够引起经脉的拘急。《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曰:“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3]163《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曰:“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3]169这段条文表明寒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凝滞性,易使体内气血凝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阳化气,阴成形”。[3]31而寒热为阴阳之化,寒属阴,故寒邪的致病特性在于易引起经脉的拘急,气血的凝滞,从而引起局部形态的改变并且促进有形之物的产生。在内经中有多处指出寒邪是致积的首要因素。如《灵枢·百病始生篇》:“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4]122《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者而成积矣。”[3]218《内经》中寒邪致积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5]。隋《诸病源候论·寒疝积聚候》曰:“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6]《景岳全书·积聚》强调寒与食成积,指出“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7]277。迨至清代,沈金鳌认为寒邪是形成积聚的重要因素,积聚是由寒与痰血食多因素导致的。他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积聚癥瘕痃癖,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病也。”[8]由此可见,历代医家都极重视寒邪在积聚中的作用。
中医所论的六淫既是异常的气候因素,也包括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及物理化学等外来致病因素[9]。现代医学表明这些外来的致病因素与某些肿瘤的发密切相关。早在1761年英国人就发现鼻癌的发展与长期过度用鼻吸烟有关。1915年Katsusaburo Yamagiwa首次用煤焦油处理兔诱导产生恶性肿瘤。1910年前后研究者发现病毒能感染小鸡并导致白血病和鸡肉瘤,其后又发现了一系列病毒能在家兔小鸡和大鼠诱导产生肿瘤。1970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Temin和Rubin发现在鸡胚胎成纤维细胞被温度敏感性突发体RSV感染后,将感染细胞置于37℃培养时,细胞能够在低温下被感染很多代并像癌瘤细胞一样不断生长和分化,在形态学上显示了它们转化的特征,而几周后如果将被感染的培养液的温度提至41℃,这些细胞迅速丧失它们的转化形式,并转变为未被RSV感染时的细胞生长模式[10]45-46。这些证据表明六淫特别是寒邪易导致肿瘤的产生。
寒邪侵袭人体可能通过引起局部气机的逆乱,从而促进肿瘤的产生。《灵枢·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4]122概括了寒邪侵袭人体后,局部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积的产生。原因有三:一则,从文义上讲,厥,有气机上逆之意。厥者,《说文解字》曰:“发石也,从厂朔部。”《山海经·中山经》中有“服者不厥”,郭璞注为“厥,逆气病”[11]。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将“厥乃生积”的“厥”字注为气逆,并进一步指出:“足之六经气有厥逆,则足闷然不得清利,由是胫寒,由是而血脉凝涩,由是而寒气入于肠胃,内为胀,外则汁沫迫聚,不得散释,日渐成积”[12]。厥字在黄帝内经有近384处,其中大部分为脏腑气逆和经脉气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厥气上行,满脉去形”[3]31,《灵枢·经脉》中曰“厥气上逆,则霍乱”[4]30。二则从症状上看,《灵枢·百病始生篇》:“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4]122,其中阐述了寒邪侵袭人体后出现了一个关键症状,即胫寒,由此逐步发展成为“积”。胫寒一症固然因寒邪而发,但也反映出局部正气的不足。《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3]31,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天地是大系统,那么与之相应的小系统人体也应有相似的气的升降运动。也就是说人体的阳经经气由升而降,阴经经气由降而升,从而维持人体的气机平衡。当寒邪侵袭人体时导致局部阳经不能下降,逆而向上,从而局部出现胫寒之症,最终导致积的产生。三则体内气机逆乱是积产生的重要原因。《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若内伤于优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4]122景岳注曰:“此言情志内伤而挟寒成积者也。寒邪既中于外,忧怒复伤其内,气因寒逆则六经之输不通,暖气不行则阴血凝聚,血因气逆而成积,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13]因此有理由认为:“厥乃成积”的厥反映的不仅是寒气的上逆,还有体内经气的上逆,也就是说寒邪引起经脉之气上逆,并乘机内袭,日而成积。昔罗美在《内经博议》中云:“夫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内伤肝肾脾,外厥寒气,两厥别先逆于下,而为足悗,悗,肢节痛而不便利也,于是足胫寒血气凝涩,渐入肠胃,阳不化气,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卒暴多食,使肠胃运化不及,汁溢膜外,与血相抟,又或起居用力过度,络伤血动,瘀血得寒,则食积血积所不免矣。”[14]景岳又曰“气逆则乱”[13]。故由寒邪诱发经气的逆乱,打破阴阳平衡的关系,引发了“积”的产生。现代许多医学家认为癌为一类细胞功能失调的疾病,与此观点相似。第二军医大的凌昌全[15]教授就提出,在恶性肿瘤的早期,往往不在于正邪交争,而在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
《内经》中对肿瘤生长病机的探讨可分为两种。第一,因寒而起,表现出寒象。寒邪雍滞于胃肠,胃肠气滞不通,压迫肠外的津血,表现寒性收引,直接导致气血的停留,体内气血不断在此停留瘀积,日久而形成肿块。《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4]122《经》曰:“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3]442故寒邪还具有封闭静谧之性,因此肿块形成后,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临床上辨为寒证。这种肿瘤患者为数不多,且病情发展较慢。如贺芸生等[16]在祖国医学辨证与现代医学之的调查中指出他们观察到的13例肿瘤患中,只有1例为寒证,且病程发展缓慢。
第二,寒邪与卫气相搏,有化热之象,促进肿瘤快速生长。寒邪凝聚气血,使局部卫气郁闭于内,不得外泄,邪正相搏,浊气乃生,瘜肉生而肿瘤快速生长。这就是《灵枢·水胀篇》所论述的:“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4]106这种由寒到热的过程,有点类似另一种有形肿块——痈疽的形成机制。《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热,热胜则腐肉,因腐则为脓。”[4]153景岳亦云:“然积以寒留,留久则寒多为热。”[7]277
卫气具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能够抵御外来邪气的侵袭,与现代医学中免疫细胞类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诸如巨噬细胞类的人体免疫细胞,能够在促肿瘤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一旦定居于肿瘤间质中,即在刺激血管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肿瘤块中高密度的巨噬细胞与携带这些细胞的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直接相关[10]66。
正是这种正邪相搏、始寒终热的特点,促进了肿瘤的迅速成长,危害巨大。这也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青年人身体内出现恶性肿瘤,往往病情发展快,预后不良。
尽管原发性肿瘤异常凶险,但它们只引起10%左右肿瘤患者的死亡,而约有90%的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事实上多种人类肿瘤,当发现肿瘤病灶时,瘤细胞已经发生了全身性播散,诊断初期,播散的肿瘤细胞仅形成微小细胞克隆——微小转移灶,通常查不到肿瘤转移,如果其中的一些微转移在其种植于远处组织几年后发展成临床可辨的转移,可能导致了肿瘤在切除并宣布患者身上无肿瘤10年甚至于20年之后有关的再次复发[10]556,558。微转移灶的隐匿性、潜在的危害性都与周仲英教授提出的“伏毒”相近。伏毒,即匿藏于体内的毒邪,它具有隐伏、暗耗及暴戾等特性。伏毒理论源于伏气温病理论。而寒邪属阴,阴者,密也,潜也。故寒邪是一种常见的潜藏于体内的邪气,也是认识较早的一种伏毒。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3]31开启伏毒致病的源头。晋王叔和明确提出寒毒之说。《伤寒论》中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17]
外感寒邪由皮毛肌腠,循经入里潜藏于不同的部位。故《灵枢·百病始生》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者孙脉,或者著络脉,或著输脉,若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者著于肠胃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4]122因此可以认为寒邪侵入人体后,可以潜匿于体内,成为一种伏毒,成为肿瘤复发的原因。那么找到它潜匿的部位,就成为防治的关键。古人对寒邪伏藏的部位也进行了诸多探讨。如清陆廷珍有“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18]。叶天士明确指出寒邪伏于少阴。他指出,“春温一症,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19],这也是多数古代先贤的认识。故可以推知寒邪可能常常潜匿于肾。近来现代医学的调查研究表明骨转移是诸如乳腺癌等常见癌症的发生转移的早期指征[10]610。骨为肾之余,进一步证明这种观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肾为一身元阳元阴的根本,故潜匿体内的寒邪易损伤肾阳,从而导致肿瘤的复发,因而可以从温补肾阳入手防治肿瘤。近年来临床上应用附子类温补肾阳的药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外感的寒邪是促进肿瘤发展发生及复发的重要原因,但也应当认识到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形成后其膨胀地掠夺式的发展以及大量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会造成体内环境正气的耗伤,以致阴寒的内生,内寒产生又促进了瘀血痰湿的形成,进而加剧了肿瘤的转移。这也成为温里药在临床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原因。
[1]李恩孝.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黄帝内经·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难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7]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9]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0]Weinberg RA.癌生物学[M].詹启敏,刘芝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3]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14]罗东逸.内经博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5]凌昌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之我见[J].中医杂志,2009,50(10):952-953.
[16]贺芸生,黄定九,张庆怡,等.祖国医学辨证与现代医学之关系三百十八例的中西医临床结合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1960,(1):4.
[17]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8]陆廷珍.六因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9]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Relationship probing between cold pathogen and tumor
ZHAO LingzhuJU Baozha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110847,China
Cold pathogen,one of the six pathogenic qi,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umor.The paper explores 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mor,based o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medical science.The relationship demonstrates as follows: cold pathogen is liable to tumor development;cold pathogen promotes tumor development through causing local qi movement disturbance;the fighting between cold pathogen and healthy qi leads to quick growth of tumor;cold pathogen hidden in the body causes the recurrence of tumor.
Cold pathogen;Tumor;Pathogenesis
R733
A
1673-7210(2015)09(a)-0104-03
2015-04-14本文编辑:张瑜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JA ZH039)。
赵令竹(1975-),女,医学博士;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
鞠宝兆(1965-),男,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