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通讯员 沈建华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主办,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滦平县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办的抗重茬、抗盐碱马铃薯高产示范观摩会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和张家口市沽源县举行。据悉,本次会议是为提高冀北地区马铃薯在盐碱土壤上的产量,减少连作障碍,解决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举办的示范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多家科研院所和当地农牧局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吸引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地区的160余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农场主参加。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试验站李志杰教授介绍,近三十年来,我国由于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和作物连作,造成了土壤质地变差,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出现了土壤中所含的各类养分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农业生产问题。直接导致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食品安全。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经多年研究,和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了“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成功实现了改良沙化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不仅使肥效得以大大提高,还成功抑制了因连作种植造成的植物根系病害,取得高产好成绩。
中农控股公司特聘农化专家吴玉光教授告诉记者,在等价化肥投入的情况下,在盐碱、重茬地块上种植的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可比传统种植增产10%-15%。在内蒙古、河北等适宜马铃薯种植区域常规施肥条件下,优质地块种植的马铃薯一般亩产可达3000-4000公斤,盐碱地块的产量一般为2000公斤/亩左右,而三年重茬地则几乎绝收。今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现场测产,施用了“大地之秀”生物菌和有机肥的沽源县头道渠村和丰宁县三旗村盐碱和重茬土壤中种植的马铃薯平均单产4323.1公斤/亩,高产地块亩产高达4903.1公斤。通过采样表明,使用“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后,有效抑制了马铃薯的疮痂病和粉痂病。
参加观摩会的当地农场主徐万祥高兴地说:“中农给我们提供的套餐施肥方案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超出了我的预期。据当前市场价格计算,每亩马铃薯增收2000多元,我种植的260亩地相当于多挣了50万元。”
另一农场主张世文激动地告诉其他种植大户:“因为合同失误,我在多伦西干沟承包了一块重度盐碱地。几乎绝望时,是中国农资‘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挽救了这200多亩地。本来以为要绝收的地,今年马铃薯产量居然达到了2850公斤/亩,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不然今年我会赔60多万元。”
滦平县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少华向记者透露,本次参加观摩会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大家对“大地之秀”的品牌和产品都有了新的认识,预计来参会的100多位农场主明年都将会使用中国农资“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套餐施肥方案,而旺地合作社也将继续诚信经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法永博士在示范观摩总结会上做了报告.他说,与国内一般的生物菌肥只含有3-5个菌群不同,“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内不仅含31种有益生物菌,而且这31种有益生物菌经过多年驯化培养后,具有耐高渗压、耐高温的特性,同时作为培养基的高含量有机质和氮、磷、钾掺混后不产生化学反应,保证了生物菌休眠态6年以上,生物菌解除休眠后成活率在85%以上。该生物配方肥不仅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抑制土传病害的作用,还能够解除土壤板结,补充土壤中微量元素,均衡营养,能够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
中农控股高级农艺师闫保福就这一年来的试验示范情况做了总结:中农控股公司在张家口市沽源县、承德市丰宁县分别实施了马铃薯抗重茬、抗盐碱的大田试验,在“四同”试验中采用“大地之秀”生物配方肥和生物有机肥相结合的形式做底肥,其中生物配方肥每亩的施用量为120公斤,配合施用“大地之秀”生物有机肥120公斤。经过农科院专家们的实地测产,证明该技术在重盐碱地上效果突出,成功的抑制了马铃薯的重茬灾害。除此以外,使用了生物菌和有机肥的马铃薯,因营养吸收的全面,植物细胞壁的增厚,抗病效果大大提升,也延长了马铃薯在成熟后的储存时间。生物菌配合有机肥的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成果显示:生物菌肥群中的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植物内源酶,可明显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率,控制氮、磷、钾的释放速度,使作物壮而不旺,后期集中释放,膨大果实。菌群中的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须根增多。有益微生物菌群代谢产生的植物内源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经由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调节营养元素往果实流动,增产效果明显。
闫保福还说,冀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0.4%。此次活动不仅是中农控股公司在肥料产品的研发成果上的一次检验,更是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政策下顺势发展的结果。“大地之秀”系列产品就是针对近年来农村施肥量过大、土壤板结、农作物品质下降和连作重茬的现状应运而生。
未来,中农控股公司将更好地发挥农资行业先头兵的表率,与千千万万个农化服务人员一起,为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绿色种植而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