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影华
【关键词】目标意识 课程资源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织、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不少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大多通过教参或简单的阅读选定教学资源,其内容大多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不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索知识,培养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恰当制定教学目标,适度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直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强化目标意识
当前,网络资源丰富,声、色、图、影像一应俱全,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用得方便,课堂丰富热闹,学生也很喜欢。但是,教师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网络资源,课堂上生搬硬套地网络课件、教案,往往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往往也是教师没有在课前形成教学目标意识导致的。教师应当在深入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取舍,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达成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享受学有所得的乐趣。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踏歌”一词的含义如下。
1.教学片段一
师:踏歌是什么意思?
生:踏歌就是人们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一边哼着曲子,是送别最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
师:踏歌是一种什么情景?请看动画片。(播放动画片《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2.教学片段二
师:踏歌是什么意思?
生:踏歌是古人送别好朋友的一种礼节。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礼节呢?
(师表演踏歌——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缓步向前走,一边哼着送别的曲子,挥手送别……)
(生模仿教师作踏歌送别)
教学片段一利用网络资源《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视频辅助教学,动画视频唯美、生动,但是“踏歌”部分仅仅是动画片中很短的一段,教学针对性不强。而教学片段二通过教师的踏歌表演,学生们理解了踏歌的意思,在模仿表演中调动了各种感官,感受到了送别的氛围,体会诗中蕴涵的与友人送别时的深厚情谊。这样教学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理解关键词,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在“过教案”,这样的课堂无视学生的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往往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联系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是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下面是古诗《秋思》的教学片段。
1.教学片段一
师: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生1:藏在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句中。
生2:也藏在“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中。
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秋风萧瑟,游子思家。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诗人总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完,让我们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2.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小诗):“妈妈,天上的云真自由。我想变成一朵云,飘回童年的故乡。妈妈,门前的桂花开得真热闹。我想变成一缕风,吹来故乡的花香。……”朗读这首小诗你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1:我体会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生2:作者羡慕云的自由,想回到童年、回到故乡。门前花开,作者却只思念故乡的花香。
师:云、桂花让作者触景生情,眼前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在这首诗中,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从哪里看出了诗人思乡、思亲?
生3: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诗人想起了温暖的家乡。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总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完,千言无语说不完思乡之情,可见诗人十分思乡、思亲。
教学片段一通过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片段二通过一首现代小诗,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触景会生情,诗文中借景可抒情。教师让学生寻找《秋思》中“是什么令诗人触景生情”,“从哪儿看出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这种导学法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触景生情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知道了诗人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教学是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预测和预期是必要的。但是课堂是活的,即使教学活动设计得再详尽、再完美,课程教学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创造出课堂教学的亮点。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春风吹》时,在感悟朗读、体会诗歌意境的美好后,笔者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环节一:让学生模仿创作,体验诗人的快乐。
(课件出示)
春风吹,春风吹,
春风轻轻地吹……
吹绿了(柳芽),
吹红了(小朋友的脸颊),
吹来了(青蛙呱呱呱),
吹醒了(迎春花笑哈哈),
……
春风吹,春风吹,
吹得大地(遍开花)。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不仅会仿写诗歌,而且还自觉地用韵,为了一两处的押韵问题积极交流讨论。学生们踊跃出主意修正,写出来的句子越来越通顺、押韵,并且能够围绕中心句来写。趁着学生诗兴大发之时,笔者继续对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2.环节二:引导学生经历由诗而文,发挥想象将内容有序说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田野里, ;草地上, ;果园里, ; , 。……好一个 的春天。”)
生1: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热闹地开;草地上,野花遍地惹人爱;果园里,桃花满枝蜜蜂忙;小河里,河水清亮鱼儿欢;菜园里,生菜朵朵像笑脸。好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句子很美,还像诗一样押韵,读起来像诗一样美。你能将每种观察到的景物说具体些吗?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在干什么?将你的感受也说一说。
生2:田野里,禾苗绿油油随风摆,像在欢快地跳舞;草地上,小草刚从地里钻出来,细细的像针;果园里,梨花满树,雪白一片,像片片云彩;小河里,青蛙正举行演唱会呢,蛙声连连……好一个热闹的春天。
……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有序地述说。但这样固定的、填空式的模式往往会制约学生们的思维,教学的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放开来说,让学生们体验倾吐的快乐。
3.环节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内容说生动、具体。
师:春天来了。桃花开了,一位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是这样写桃花的。
(课件出示:“春天,这里的桃花盛开了,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半开,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桃花挨挨挤挤的,开满枝头,连长叶子的地方也没舍得多留一点儿。这时,在桃林里慢慢地赏花,那就别有一番情趣了。闻着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桃花清香,你会觉得神清气爽。伸手抚摸一朵桃花,那娇嫩的花瓣,仿佛带着露珠的笑容,一股美好的感觉迅速填满你的心胸。那热闹开放,披着粉红、雪白纱衣的桃花,以及林中欢唱飞跃的鸟儿,让你感到仿佛走进了画卷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在天上人间呢?”)
师:小作者将桃花写得这么美、这么生动形象,是抓住了什么来描写?
生1:抓住了桃花的姿态、颜色、气味来描写。
生2:还写了观赏时的感受。
师:小朋友,你观察了哪些景物?拿起你的笔,将你在春天里的发现也具体生动地写下来,写出你眼中美好的春天吧!
此环节的设计以桃花为例,让学生明白具体描写,可以从姿态、颜色、花瓣、气味以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来写。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才能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表达,就能使写话成为一种倾述的需要。
语文课程资源复杂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目标意识,灵活分析教学活动的任务和预定目标,以及使用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