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10-15 14:58卢士见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卢士见

【关键词】初中化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0-01

在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把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经过实验推理论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灵活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所以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课堂进程的有效方式。思考源于疑问,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分析,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要让学生有思维衔接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酸和碱》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辨稀盐酸和NaCl溶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三个实验方案:(1)加入几滴石蕊溶液;(2)放入剪成细丝的紫甘蓝;(3)在溶液中放入洁净的小铁钉。通过实验观察,方案(1)是最优选择,如果没有石蕊溶液则可以选用方案(3)。师设疑:可否用酚酞溶液来辨析呢?学生根据酚酞溶液的特性来思考分析,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都不变色,所以不能明显地分辨。

我们身边的很多蔬菜和水果也是酸性的,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后的探究活动认识蔬菜和水果的酸度。师提问:为什么污水处理厂常用熟石灰处理酸性污水呢?当人们胃不好时,为什么吃一些苏打饼干就可以让胃舒服一点呢?这样,学生由对酸的认识进一步思考酸碱的中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二、加强推理思考,激活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需要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化学知识在输入时总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快有慢,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推理思考,让其思维在比较分析中不断激活,这样,学生的推理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时,学到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条件,学生需要掌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盐必须溶于水,也就是盐溶液,金属还不包括K、Ca、Na、Ba,因为将K放入CuSO4溶液中,得到的不是Cu,而是蓝色沉淀Cu(OH)2。教师可以设置题目,把未知金属X放入Cu(NO3)2溶液中,金属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如果放入Mg(NO3)2溶液中,则无明显现象。让学生讨论X、Cu、Mg三种金属由强到弱的活动性顺序。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反应现象可以得出活性顺序为:Mg、X、Cu。

三、动手实践操作,训练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也称为整体思维,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变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经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但是对知识的形成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知识时,需要用眼睛看得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学生的思维会随着实验结果的产生而更清晰。尤其是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知识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的影子,提高学习的兴趣。

如《水的净化探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家里的生活用水也需要净化处理。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做实验。净化处理方式有静置沉淀——只要把水静置一段时间,上层的水就可以澄清。但是水中还有其他小的悬浮物,怎样才能吸附过滤掉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化学知识知道在污水中加入“明矾”进行处理。因为明矾中的硫酸铝经过水解后可以生成带正电的氢氧化铝胶粒,能够和带负电的泥沙胶体中和并沉淀,这样水就变得越来越清澈。

学生在等待水变清的过程中,观察课件演示净水器中活性炭净水方式,并动手操作。由此发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更强,还能去除水中的异味。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开始制作“净水设施”。小组合作做“过滤净化水”实验,同时把实验步骤归纳整理。有的小组过滤后,水仍然混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讨论得出的原因有:(1)玻璃棒把滤纸捅破了;(2)滤液的边缘太高,超过了滤纸的边缘;(3)过滤的仪器不洁净。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更加活跃,逐渐形成立体思维。

化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知识的输入中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教学智慧发挥学生的探究主动性,积极思考,归纳推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