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2015-10-15 05:26周权雄洪雨萍
探求 2015年5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周权雄洪雨萍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7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周权雄1洪雨萍2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7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在透视现代产业体系一般趋势和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竞合的理念,对穗、京、沪、津、深五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发现广州在第三产业比重、部分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和产业特色,但在产业结构偏离度、工业适度重型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和发展,据此提出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的对策。

现代产业体系;区域比较;对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与中心任务。[1]对于广州而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衡量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对广州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无疑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应该说,近年广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定位,不断搭建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主体框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但客观而言,站在区域竞合的角度,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明晰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格局中的位置,对于广州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找准突破口、赢得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相关指标

尽管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各不相同,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趋势和规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主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三次产业结构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结构高度化,则主要指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内部各行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模式,二是深化产业加工程度和攀升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3]

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在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至少有以下演变轨迹及相应指标是具有规律性和标志性意义的:

(一)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加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偏离度趋于合理,带动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化

从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角度看,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会逐步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并最终形成第二、三产业主导和共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时,劳动力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呈现持续攀升趋势。国际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印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即所谓“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和“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目前,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结构。应该说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的相对差异造成的。当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第一产业(农业)的需求难以随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同步递增,即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品及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4]

从相应的衡量指标看,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偏离度日趋合理。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判断区域产业经济是否发达的最显著和重要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区域三次产业内部产出资源配置的格局,体现了产出资源从低效益部门向高效益部门流动的趋势。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服务经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的演变趋势,并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而产业结构偏离度则通过测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来考察区域经济内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程度。其背后的机理是,合理的产值结构能够有效牵引和拉动就业结构的良性发展,而优质的就业结构也为产值结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要素投入基础。

(二)工业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加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支柱产业地位突出,推动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内部结构优化

根据工业化的经典理论和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性证据,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先从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导地位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电力、钢铁、石化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基础产业加速发展,工业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小于1;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又从以原材料、采掘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机械、电子等加工工业为中心,加工过程延续,加工层次深化,产业链拉长,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度下降,源于对原材料精深加工、精密制造和灵巧组装的工业附加值显著提升;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技术(知识)集约化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迅速发展,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传统工业部门比重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程度加深和产业组织复杂化,工业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测试、会计审计、金融等服务环节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如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金融业等。服务环节分化出来,既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随着工业化高级阶段向发达经济演进,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加速向外转移非核心的制造环节,保留与控制核心化的关键制造环节和属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此外,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加速演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核心领域,推动形成若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主体,它提供了大部分国民收入,相对于其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是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龙头产业、领跑产业。由于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突出反映在支柱产业构成高级化程度的不同。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支柱产业是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或产业群,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支柱产业构成也会随着需求结构、要素禀赋以及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而不断更迭和趋于高级化,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支柱产业不断变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如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升级以及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资本和技术优势转变,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呈现出由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向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方向升级的变动轨迹。

二、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区域比较

基于上述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相关指标的分析,本部分选择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偏离度、支柱产业构成、工业霍夫曼系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自主创新能力等代表性指标对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同时,按照产业结构类似、产业发展水平可比、行政级别相近的原则,主要选择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深圳等四个城市作为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比较对象。比较结果如下:

(一)第三产业比重高、增速快

2013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6%,仅次于北京排第二位,成为国内仅次于北京而最接近“服务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大中心城市,高于上海、天津和深圳三市,特别是比天津高16.5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服务业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广州已位于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第一集团”,成为国内三大经济圈和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城市之一。从产值增长率来看,2013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增长率13.3%,分别高于高于北京和上海5.7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高于天津和深圳0.8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服务业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广州服务业的比重和增速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是在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均产生了更多样化、更高层次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刺激了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主体人群,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而对生活服务业产生了更为强大而多元化的需求,驱动服务业的更快增长。三是服务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服务贸易、总部经济等现代新型业态,重点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将有效支撑和带动服务业质量效益的提升。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

如前所述,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指该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加总即为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表明,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和不对称状态,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较低;反之,偏离度越低,越接近同步状态,产业结构效益较高。

表1 2012年穗、京、沪、津、深五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如表1所示,广州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2012年广州产业结构偏离度达到19.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北京、上海和深圳10.6个百分点、11.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也高于五城市的平均水平,仅低于天津。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7.04,且为正值。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远远大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产业中需要转出的剩余劳动力仍然较多。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但仍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于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仍有待提升的空间。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9.7),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远远低于产值比重,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亟待提高。2012年广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仅仅稍高于天津和深圳。从服务业内部细分部门来看,2012年,广州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高于上海、天津和深圳;而广州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则低于上海、深圳和天津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广州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部门的就业比重还很低,增长空间还很大。

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广州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二战后的52年间,美国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快速提升,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11.38%和35.78%下降至2000年的2.47%和20.89%,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从1948年的52.85%快速提升至2000年的76.6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快速提升导致美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48年的-1.11%调整至2000年的2.18%,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幅度超过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与美国相比,2012年广州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仍为负值(-9.7%),与美国2000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2.18%)的差距高达11.88个百分点,差距悬殊。从绝对数看,1948—2000年间,美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7300万,占整个国民经济新增就业人员的95%,二战以来美国新增就业人数几乎全部流向了第三产业。从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看,交通和通讯业、批发零售业这两个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1948年的47.0%下降至2000年的33.4%,而社会服务业①、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等三大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则从30.9%快速上升至48.3%,美国新增就业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了社会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5]与美国对比表明,广州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就业比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有差距就有提升空间,未来几年我市要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实现第三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就要充分发挥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新兴行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第三产业新兴行业不仅成为我市支柱性服务业,也成为我市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

表2 美国1948—2000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

(三)工业适度重型化仍待发展

如前所述,工业适度重型化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看,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工业主导产业,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近年来,广州以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工业霍夫曼系数从2000年的1.32大幅下降为2012年的0.51,工业适度重型化趋势日趋明显。但相对而言,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城市相比,广州工业的霍夫曼系数仍然偏高,工业适度重型化有待发展。2012年广州工业霍夫曼系数为0.51,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四市霍夫曼系数(0.18、0.29、0.21、0.36)的2.82、1.75、2.43和1.44倍。以装备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重化工业,具有建设周期长、市场进入门槛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都较高等基本特性。在2012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排名中,重工业企业的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远超轻工业。从产业链来说,重工业处于上游,对处于下游的轻工业能起到举足轻重的带动、辐射功能。工业适度重型化,不仅可以对整个工业体系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辐射功能,可以进一步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广州走向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步伐。

(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特征是高新技术在产业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产品贡献中,技术含量占优势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代表了现代产业体系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广州在高新技术产品规摸、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2013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43.40亿元),远低于深圳市(12931.82亿元,2012年数据),也低于天津市(8136.02亿元)。从比重看,2013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2.99%),虽高于天津,但比深圳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0.53%)低17.5个百分点。此外,广州在龙头企业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培育出类似华为、中兴、腾讯等旗舰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实力不足,在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处于明显劣势。大量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在高校而不在企业,也会制约广州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产业生产力的效能,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长远发展。

研发(R&D)投入强度和专利授权量是国际通行的反映区域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现的是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产出水平。近年来,我市研发经费的投入规模持续增加,但投入强度仍显不足。2012年广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94%,远低于北京(5.95%)、深圳(3.81%)和上海(3.37%),也低于天津(2.8%)。创新产出方面,广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2年广州专利申请量3.3万件,远低于北京(9.2万件)、上海(8.3万件)和深圳(7.3万件),也低于天津(4.2万件);2012年广州专利授权2.2万件,稍高于天津(2万件),但远低于上海(5.2万件)、北京(5.1万件)和深圳(4.9万件)。

(五)工业和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

如前所述,在工业和服务业核心领域,培育若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对于引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状况和比较优势的常用指标是区位商。区位商是空间分析过程中考察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②LQij>1表明i地区j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所属地区;LQij<1表明i地区j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所属地区;LQij=1表明i地区j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所属地区大致相当。

笔者分别计算了广州工业和服务业主要行业在穗、京、沪、津、深五市的区位商。计算结果表明,2011年广州区位商大于1的工业和服务业优势行业分别为19个和9个,占所有工业、服务业行业的63.3%和64.3%。其中,纺织业(2.0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63)、化学纤维制造业(2.17)、饮料制造业(1.80)等工业重点行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1)、住宿和餐饮业(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9)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基础好、区域专业化水平高,在穗、京、沪、津、深五市中的比较优势较明显。

为进一步增加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选择了穗、京、沪、津、深五市增加值比重超4%的工业行业和增加值比重超8%的服务业行业作为各市的支柱产业,具体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大工业重点行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五大服务业重点行业。从产业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角度看,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市相比,广州的支柱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平衡。工业方面,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1)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8)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1)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而其他两大支柱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1)、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2)在穗、京、沪、津、深五市中则存在明显劣势。这意味着,相对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而言,我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目前的发展规模仍不理想,尤其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远远落后于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

服务业方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9)在五市中的相对优势较明显,凸显广州作为区域商务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在房地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相对而言,广州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领域的劣势较为明显,这三个行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62和0.93。金融业尽管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规模优势不明显、质量不高、比重有限等突出问题,支撑现代城市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还比较滞后,影响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提高。批发和零售业尽管是广州服务业最大的支柱产业,但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相比,也存在增加值比重偏低、层次不高、商贸龙头企业缺乏等突出问题,对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三、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对策

综合前面关于穗、京、沪、津、深五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广州在第三产业比重、部分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和产业特色,但在产业结构偏离度、工业适度重型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和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优先发展产业金融、产业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金融、产业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达、工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的产物,是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等产业内部分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制造业知识密集化的构成要素,是其心脏、大脑和起飞的翅膀,因而是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的中间投入。[6]突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走产业融合之路,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针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形态,对仍然包含在制造业等产业或者部门中还没有外部化的非独立形态,要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辅分离,鼓励有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将其承担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分离出来,衍生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满足母体企业需求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对已经从制造业等产业或者部门独立出来,实现外部化、市场化的服务业形态,要着力引进培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为本地制造业的升级提供高质量的外包服务支撑。二是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即强化金融、创意、中介、咨询、科技、信息化等高端服务要素投入,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高级化发展,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依托我市产业物流区位资源、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的优势,大力推进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产业物流的发展,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珠三角地区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物流服务。以打造世界级中央商务区(CBD)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咨询策划、会计审计、广告包装、市场调查、征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营商软环境。

推动产业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等潜力产业跨越式发展。差距就是潜力。要抢抓机遇,紧跟互联网金融提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等新动态,着力推动金融创新,加强现代金融与现代产业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金融发展工程,通过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供应链金融、环境金融等推动生产要素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本化,促进金融资本有效支持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物联网、4G移动通信网、三网融合、四网融合、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引导信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产品体系和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的装备自动化、产品数字化和管控一体化,扶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产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学交流与推广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和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业,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应用研究、技术孵化、技术推广、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加快推进创意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鼓励发展产品设计、机械设计、外观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和广告策划、视觉与形象、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服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创意设计服务企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工业设计基地和文化创意中心,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水平。

(二)推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强化工业实体经济核心地位

以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工业实体经济在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石地位,着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实体经济发展道路。目前,广州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仍然离不开工业化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依靠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一阶段将呈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新特征。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再工业化”概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再度盛行,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问题的反思,即制造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夕阳产业,而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回归和恢复传统制造业,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强化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分工优势,保持高端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对广州来说,目前工业重型化水平维持在中等水平,落后于京沪深等主要城市;工业支柱产业发展不平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规模不理想;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于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工业投资强度偏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③目前,广州在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先进制造业的扩量提质和充分发展。广州不宜使产业结构过早过快“软化”,而应努力保持先进制造业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并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增长质量。此外,先进制造业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门类分布广泛、行业体系庞大、产业链长、行业关联度大、专业化协作程度高。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要立足广州制造业当前的产业现状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优势基础,坚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将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作为重点,打造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重构广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要按照“补链、延链、强链”的要求,梳理主要行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汽车产业方面,完善东部、南部、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汽车整车、零部件研发、本地化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汽车产业链延伸和逐步扩展。在强化研发、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检验检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完善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石化产业方面,推进东部石油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升级改造,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原油加工、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大中下游产品加工和配套产业如原材料、高端日用品、快速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力度,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石化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引导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升级。装备制造业方面,加快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建设,重点推动盾构机、地铁设计、电气设备、机车检修等发展,提高航海航空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打造集造、修、配一体化的造船产业基地和集航空机载、地面设备制造、小型商务飞机总装等业务于一体的飞机维修基地。

(三)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抢占全球经济和产业制高点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口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为加快培育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应从研发平台的建设和研究力量的整合、产业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完善市场配套及产业链,抢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发展,瞄准第四代、第五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抢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完善生物与健康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第三方医学检验、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治疗、基因测序、海洋生物等领域,打造国家生物产业高地。做精做强新材料产业,根据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前沿新兴材料,突破关健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落实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导向;以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为试点,探索在人才引进、市场融资、知识产权分享等方面的新模式和新政策,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广州高新区、南沙高新区、增城高新区、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等国家级创新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科院广州工业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引擎,完善科技创新载体。推进广州知识产权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华南中心建设,打造综合性科技交易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加大商业模式创新扶持力度,制定新业态示范企业认定扶持办法,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业链,创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3D打印、工业机器人、卫星导航、城市矿产、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业态,为抢占经济制高点和新增长点提供强力支撑。

[注释]

①社会服务业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魏作磊(2003)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对整个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发展起了决定作用,美国社会服务业就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业来推动的。参见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J].改革,2003,(4)。

②LQij=(Lij/Li)/(Lj/L)。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所属地区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所属地区所有行业的总产出。

③2012年,广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577亿元,远低于天津(3731亿元)、重庆(3064亿元)、南京(2401亿元)、上海(1293亿元)、北京(708亿元)等城市,投资不足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1][3][4]周权雄、罗莉娅.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路径和对策[J].探求,2014,(4).

[2]周权雄.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5]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J].改革,2003,(4).

[6]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辑:李书耘

F124

A

1003—8744(2015)05—0015—10

*本文系广东社科规划基金《破坏性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GD11YYJ09)、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自主创新区域不平衡的微观基础与制度根源:基于广州与深圳企业比较调研的视角》(编号:10JJ01)的成果。

2015—7—13

周权雄(1983—),男,经济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自主创新理论;洪雨萍(1966—),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相关问题。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