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宁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
韩 宁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目的 探讨慢性妇科炎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妇科炎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4,P=0.030)。结论 慢性妇科炎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妇科炎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慢性妇科炎症主要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发生的炎症,通常由于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造成,属于妇科十分多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有宫颈炎、外阴炎、盆腔炎以及阴道炎等[1]。若未能及时治疗,会导致疾病蔓延,甚至还可能发生宫外孕或不孕[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慢性妇科炎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妇科炎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妇科炎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的象,均存在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量多、白带异常、小腹坠胀痛以及宫颈糜烂等症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2.5±4.3)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2±1.5)年。治疗组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4.8±4.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1±1.6)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 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2次/d;甲硝唑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按照中医辨证理论予以治疗,药物组成:败酱草、紫花地丁以及半枝莲各30 g,牡丹皮、炒延胡索、蒲公英以及赤芍各15 g,栀子与川楝子各10 g,川牛膝12 g,泽泻9 g,黄柏6 g,生甘草3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后,全部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妇科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有效:患者治疗后,全部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妇科检查结果表现为炎症灶减少、压痛变弱;无效:患者治疗后,全部临床症状以及妇科检查结果均无显著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4,P=0.0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n(%)]
慢性妇科炎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通常由于未注重个人卫生、抵抗力降低导致的细菌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有阴道出血、下腹部坠胀痛、白带异常、月经无规律以及外阴道瘙痒等,病程相对较长,复发率较高[3]。
依据西医学角度分析[4],慢性妇科炎症主要是由于病原菌感染引起,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硝唑是硝基咪唑类抗菌药,以此实现杀菌消炎的效果。依据中医辩证学角度分析[5],慢性妇科炎症通常是由于体内长期存在湿热滞排、寒湿瘀排以及气滞血瘀造成,主要表现为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主要是祛湿治疗,同时还要在祛湿期间注重理气。单纯西药治疗无法实现理想的疗效,而辅以中药治疗后,不仅可以加快修复子宫组织,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强效杀菌,有效消灭炎性细胞因子与病原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综合调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4,P=0.030)。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患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慢性妇科炎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晓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6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31-32.
[2] 秦建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65例[J].医学信息,2014,13(14):308.
[3] 蒋可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0(32):299.
[4] 张春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78例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3(2):292-293.
[5] 张春艳,王晓娟,邵 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14(32):268-269.
本文编辑:杨 丽
R711.3
B
ISSN.2095-6681.2015.16.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