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简与“重庆之蛙”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5-10-15 01:25绾绾无忌李曦
城市地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学院重庆大学短波

文+绾绾 图+无忌 李曦

冯简与“重庆之蛙”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

文+绾绾 图+无忌 李曦

英文导读: Professor Feng Jian has worked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for more than 10 years. He sets up the first short wave station of China. Japanese army calls it Chongqing Frog.

传奇教授冯简是著名无线电通信专家、地球物理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获得成功的科学家。抗战时期,他在重庆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而正是这铿锵有力的电波“重庆之蛙”,将日本投降的信息从重庆传遍全国。

重庆大学里的无线电泰斗

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大学自建立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平凡。漫步在校园内,路过七七抗战大礼堂、大轰炸纪念碑、文字斋、国立中央大学遗址等历史建筑,一桩桩动人心魄的往事好似从未消逝,又再度铺展在我们眼前。

众多历史遗迹中,有一栋用坚实石材筑成的三层欧式小楼尤为引人注目,它便是重庆大学A区工学院楼。迄今为止,这栋小楼已屹立了整整80年。1935年海归学者们设计它时,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建筑作品能在狂轰滥炸的战火当中幸存至今。工学院楼透着浓浓的欧式风情却又兼具本土特色,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可谓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先例。建筑成L型布局,可见设计者构思精巧,最出彩的要数入口处的六边形塔楼,别具匠心,而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作。大门外则是临江路,可眺望壮阔的嘉陵江。

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日本飞机曾三次无情地向工学院投下重弹,最疯狂的时候投弹一下就有百多枚。遍体鳞伤的工学院在工学院师生的奋力修复下,一次又一次重生。抚摸着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仍然能够感觉到炮火在它身上打下的烙印。75周年校庆时,校友们捐建在工学院大楼身后的大轰炸纪念碑,这块断壁残垣垒筑的石碑,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岁月。

左右页图:工学院大楼是冯教授工作了十余年的地方,这栋大楼经历了敌机的几次轰炸,屹立至今。冯教授在这里开设了无线电专业,培养无线电人才。

虽饱经血与火的灼痛,但往来于此的学者、专家、革命者,在滚滚时代浪潮里坚定信念,从不放弃,他们的光辉印迹留在了历史的璀璨星河里,而冯简正是这些传奇人物中的一员。

冯简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38年受聘重大电机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1941年~1949年担任重大工学院院长。工学院塔楼顶层的房间,就是冯简当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那个有着圆形窗口的房间里,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无线电研究当中。

创办中国首座短波电台

其实重庆大学工学院早期并没有开设无线电相关专业,1935年四川省立工学院并入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始建工学院,下设土木系、采冶系和机电系。冯简到来后,纵观形势发展,这才开创了无线电讯专业,以求把电学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冯简曾打趣说,他是一个电子……电子在天线里来回振荡,于是能量放射出去,造成了奇妙的电波世界。这份幽默风趣吸引了不少外来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听他的课。同时,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左右页图:工学院师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直顽强抗争。学院的每一砖每一木都是大轰炸下他们的血与泪所换来。除了对重庆大学的学生倾情讲授,还通过借读、拜学等方式,把战争中流亡到重庆的学生尽可能地吸收到重大就读,只为培养更多的无线电通信人才,缓解国家之所需所急。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战事告急,信息不能及时发送传播,无疑是一大障碍。冯简决定势必要让自己所掌握的电学知识发挥出重要作用,经过周密的考虑,他率团队在重庆小龙坎主持建设了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亲自担任台长。这座电台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一诞生便鼓舞了人心,仿佛昭示着胜利的曙光已经近了。电台除天线外,全部设备装于地下,在日本侵略者的连天炮火里躲过了一劫又一劫,坚持对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如今的电台内部已成黑幽幽的废墟,当年的紧张气氛却依旧萦绕其中。

重庆之蛙 “蛙”声不断

无论局势多么危急,冯简创建的国际广播电台都没停止过信息的传递,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未曾中断过任何一次任务。面对它雄鸣不止,日本侵略者焦头烂额,却也束手无策,纵使对这个电台恨之入骨,能做的仅是无可奈何地嘲讽它一声“重庆之蛙”。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盟国的电台几乎全部沦陷在日寇之手,独独这只“蛙”仍然鸣唱不已,一时间成为了盟军在远东地区惟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云集在重庆的外国记者们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把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向世界范围内连续进行揭露和控诉。“蛙”声不绝于耳,令日军深恶痛绝,他们三番五次制定详尽的轰炸计划,试图毁灭电台,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有人戏称,那才是真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0年,宋氏三姐妹联袂重庆行,为推动抗战胜利的步伐做了激情演讲。那场精彩绝伦的演讲,正是通过小龙坎的这座电台向美国民众传播。4月18日晚,宋氏三姐妹走进地下播音室,用英语向美国听众广播讲话。宋庆龄首先致词,她严厉谴责日本侵略者,并说:“民主国的朋友们,中国人民艰苦抵抗日本的军事侵略,很快就满三年了……在33个月以上,我们抱定继续抗战的决心自信必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太平洋和全世界人民的将来历史,一定和以前不同,且将更见光明灿烂,因为中国不愿做奴隶的人民已经拿起武器争取自由。同时也是为世界人类,为你们大家争取自由。”接着宋霭龄又讲述起中国抗战的团结问题,并抨击汪伪政权的叛国行径。最后,宋美龄用流利的美国南方口音向美国民众讲述中国抗战对美国对世界的重要性,还希望美国做到两件事:一是对于侵略不再表示恐惧,二是

左右页图:在小龙坎的高楼丛中,还可找到昔日冯教授创办的电台残迹。在这里,有宋氏三姐妹对美国的演讲,有外国媒体的发音,当然更有我国宣布日本投降信息等。停止鼓励侵略行动,即对日禁运汽油、煤油及其它战争原料。

这场三姐妹同台演讲经“蛙”声转播到了美国全国,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誓死捍卫主权的决心,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也正是通过国际广播电台,向全国军民及世界各地宣布:日本天皇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一位前往北极科考的中国人

而今,在重庆大学工学院主教学楼前方,有一座洁白的雕像,我们可从中瞻仰到冯简教授的风采。他围着大围巾,套着大手套,正拿着榔头,一副探索与沉思的模样。

为何做此般造型的雕像?细细了解才知那便是冯简教授到北极科考的写照。当时由于重庆至美国东部电波传播的最短线路要经过北极,因此关于北极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引起了冯简的高度重视。为了拿到一手资料,已年过半百的冯简不顾自己体力有限,果断决定亲自前往北极考察勘测。1947年秋天,他利用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文教组织专家会议的便利,经伦敦乘飞机到达挪威首都奥斯陆,然后从奥斯陆乘船到达北极城市特罗姆瑟。

冯简得知北极圈内矿藏丰富的岛屿少之又少,而矿工们会轮流前往开采挖掘,于是他就想方设法与采矿工人取得联系,以便搭乘矿工的船只进入北极圈内。带着探险家的胆识、科学家的智慧,冯简最后深人北极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采集到他所需要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和资料,随后努力尝试与重庆作6900公里远距离通信试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下,最终喜获成功。如此一来,他多年的夙愿——观察北极光、研究北极磁场对短波通信的影响,总算得以实现,他不但成为了我国到达北极的第一人,还是我国到达北极进行科学研究获巨大成功的第一位科学家。

走过冯简教授的雕像,不免心生敬意,鞠上一躬。遥望他曾经工作过的小楼,安静、清幽,但里面的人科学热情沸腾不已。正如他一生从事电离层的研究,淡泊明志、不图名利的品质长存。

Feng Jian and the First Short Wave Station in China

猜你喜欢
工学院重庆大学短波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区块链和边缘计算驱动的短波电磁频谱管理新架构
某型机载短波电台干扰其他系统工作故障分析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人防短波数据通信现状与发展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Sidney’s Defense of Plato
A Report on Obser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