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樱
摘 要:隋炀帝下扬州所开挖的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郑州的汴水,实为隋唐大运河的滥觞。通济渠在河南郑州至开封的一段实际上早在战国时的魏惠王已经开始修建水渠而通航了。明朝建筑的惠济桥,石材坚固,雕刻精美,主桥身一直保留至今,成为郑州市区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关键词:通济渠;汴水;滥觞;惠济桥;文物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咯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被通过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申遗结束,引起国人对运河的议论,对运河历史的回忆,遗迹的追寻都方兴未艾,形成一个热潮。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贯穿中华大地南北的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完成的。以洛阳为起点,引伊、洛水向东进入黄河,到荥阳后脱离黄河,向南一支开挖为通济桥,又经淮河、邗[1]沟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又过江开挖一条江南河到达终点杭州;向北的一支由荥阳黄河对岸引沁水经黄河北上挖了一条永济渠,经新乡、内黄至山东临清、河北沧州而达涿郡。隋炀帝下扬州所开挖的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至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北面西起堤湾村、东至祥云寺的索须河河道,便是当年通济渠的遗迹。目前,经过清理保护,河水清澈、垂柳夹岸、芦苇丛生、游鱼历历,已成郑州近郊休闲垂钓的一大景点,而随着对运河两岸文物调查,一座废弃的明代石桥——惠济桥,又引起人们的注目。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郑州惠济桥已被推荐为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冬季,郑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调查对惠济桥进行调查。因其境内的惠济桥,原邙山区改名为惠济区,其价值日益凸现出来,也逐渐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重视。
1 惠济桥文物本体基本及保护维修情况
郑州市内目前现残存三座老桥,它们分别是卢汉铁路郑州黄河铁桥遗址、熊耳河石桥、通济渠惠济桥。但最老的还属通济渠惠济桥。惠济桥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但在郑州市内很多人对它并不太了解,它建于元重修于明,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办事处(原属古荥镇)惠济桥村内的通济渠(当地群众俗称运粮河)上,始建于隋唐年间。地理坐标:N:34°53′596″,E:113°34′757″,海拔96米。惠济桥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全长80米,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呈弧形,桥面7.4m。栏板、望柱上雕刻有细腻的动物花卉图案。桥面由条石铺砌而成的,加工精细,粘合牢固规整,造型古朴大方。两侧建有精工细琢的各种图案形成的石栏杆,两头建有壮观的桥楼。惠济桥建造独特,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惠济长桥是荥泽八景之一。据清顺治《荥泽县志》载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誉。志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惠济桥历史悠久,曾一度繁荣昌盛,遗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据传,在桥南部约70米处有一戏楼,现已无存,桥头两侧有彩门。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咏有惠济桥的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解放初期,桥两侧栏格还完好矗立,三孔拱桥显然可见,桥面车辙五、六公分深,清淅可见。后经“大跃进”、“破四旧”两次大的破坏,桥的原貌黯然失色。
现有关部门还保存着嘉靖二十五年《重修石碑记》的石碑。随着大运河的成功申遗,该桥现已基本修复完成,重现了它历史记载的风貌。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的桥全身,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两侧建有精工细琢的各种图案形成的石栏格,两头建有壮观的桥楼。2012—2013年郑州市政府对惠济桥进行维修保护,立保护石碑。2014惠济桥已焕然一新,当时被红卫兵破四旧拆掉的桥两岸的八卦厅也竖立桥两边,现桥身保存完好。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陆续找回了“重修惠济桥碑记”碑刻及桥栏杆构件等。现在惠济桥本身还在作为村内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2 惠济桥的历史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
惠济桥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繁荣的记载。要说惠济桥,不能不先说一下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博。这一带处于山岭和平原的接壤,向西山峦起伏、丘陵绵亘,东部则一马平川,上古时还有荥泽、圃田泽两大胡泽,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林木茂盛,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繁衍。现在的惠济区的古荥镇是战国秦时所置的荥阳县县治所在地,后又为三川郡治,汉为荥阳县,魏晋时又为荥阳郡。隋以后的荥泽县治,原在今古荥镇以北,明朝以后,因黄河河道南移,老县城崩陷于黄河道中,曾两次被迫南迁,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又迁到古荥镇。如今惠济区政府已迁出古荥镇,另摘地建立新的政府大楼办公。历时数千年沧桑的惠济区惠济桥一带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值得一提的很多:首先,我国大运河的开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据史书记载,战国时候,魏惠王(因迁都至大梁故又称为梁惠王)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便从荥阳开渠一条,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在大梁城北开大沟一条,将圃田水引到大梁。这段河道在历史上用过多种名称,有渠水、大沟、鸿沟、莨荡渠、汳水等。汉朝时汳水改作汴水。西汉以后,荥择、圃田泽相继淤没,汴水亦时淤时浚。直至隋炀帝开通联系南北的大运河时,才由荥阳板渚(今已塌入黄河道中)引黄河水进入已淤塞的汴水故道,并加以疏通,使之恢复航运,命为通济渠。隋炀帝下扬州即走的这条水道,故又被称之为“御河”。由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通济渠在河南郑州至开封的一段实际上早在战国时的魏惠王已经开始修建水渠而通航了。因而我们可以说郑州的汴水,实为隋唐大运河的滥觞[2]。
北宋末,宋室南迁,江南至中原的漕运停止。通济渠遂逐渐淤废。元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发动汴梁、大名路[3]民工十五万人,庐州等地戍卒二万人治理黄河,同时对黄河周围一些小河、支流加以治理,形成一条由中牟南下经尉氏、扶沟至周口入沙颍河的河道。由于此河为贾鲁所开,遂名之为贾鲁河。贾鲁河的开通,使山西、陕西的客商、货物又可经黄河、贾鲁河、沙颍河水运至江南。而又成为中原一带繁荣的漕运通道。而贾鲁河畔的惠济桥镇也迅速发展形成为明、清两朝荥泽县中最繁荣的一个集镇。据传说隋朝时已有桥,今无考。明朝时官方派一名叫张书基的官员在此督建石桥一座,以利行旅客商和居民百姓,故命名为惠济桥。又因此桥在当时可以称之为地方上数一数二的大工程,因而桥畔的村镇也跟着称为惠济镇,而原地名也逐渐被遗忘。根据《荥泽县志》记载,惠济桥镇在明洪武年间有僧人来此,见此地风水极佳,集市发展迅速,遂依贾鲁河通黄河的渠水盘绕的地形,在镇东北隅创建寺院,至成化年间,除此以外,仅县志所载惠济桥镇仅在明代镇上尚建有三义庙、东岳庙、玄帝庙、玉皇阁、白衣阁、吕祖阁等寺庙建筑多达十余处,可见当时此镇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贾鲁河河道南移,惠济桥一段水道淤没,其商贸地位日衰,特别是清末以后,铁路的修建,京汉、汴洛两铁路均不经此,惠济桥镇的商贸价值已降,商号、货栈纷纷迁走或歇业,寺庙遗迹已荒废。惟有明朝建筑的惠济桥,石材坚固,雕刻精美,主桥身一直保留至今,成为郑州市区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3 惠济桥的文物价值
由于惠济区因惠济桥而得名,其价值和纪念意义均很重大。它代表了惠济桥村的历史,惠济桥村民对其也加强了保护意识。自“大跃进”、“破四旧”两次大的破坏后,再没有进行破坏过。惠济桥历史悠久,遗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据传,在桥南部约70米处有一戏楼,现已无存,桥头两侧有彩门。惠济桥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两侧建有精工细琢的各种图案形成的石栏杆,两头建有壮观的桥楼。解放初期,桥两侧栏格还完好矗立,三孔拱桥显然可见,桥面车辙五、六公分深,清淅可见。尽管经过“大跃进”、“破四旧”两次大的破坏,使桥的原貌黯然失色,但据乾隆《荥泽县志》所载的荥泽八景图,虽然绘画简略,但是仍然能看到此桥当年的规模,桥面两侧、立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桥洞上雕以虎头。桥东西两头各有桥楼一座,建筑壮丽,旗杆高耸,这种格式,为古代北方路桥所罕见。惠济桥商贸过去也非常发达。这里盐业、烟草、药材、丝绸、染织、京广杂货应有尽有。特别值得称颂的是手工制品“草编”。从荥阳县志中查到(当地老人也知)惠济桥在民国以前曾有十八家编庄,以“恒祥编庄”最大。草帽编出口日、美、英等国。在国际上素有“桥编”之誉。据说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金奖。繁华之地必有良才。最早的是康总兵,窦附马(尚有花园遗址)。近代知名人士,有一门(宗氏)四秀才一进士(进士宗良弼无锡县令),还有文举吴延宝,武举李春堂等。近年来,因运河申遗,文物工作者又对此桥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修整保护,经过丈量桥宽5米,桥身长达40余米,两侧石雕护栏虽已亡佚,但石柱底坑仍清晰可见,桥面铺以石板,中间桥面上留有车辙碾压痕迹,深过五六公分,可见当年运输繁忙、车水马龙的盛况。随着惠济桥考古的同时,桥周边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加吸引人。元、明时期惠济桥畔著名的大寺庙,龙岩寺、玄帝庙遗址存留的碑碣、柱石、器物、屋基等器物等文物亦陆续被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荥泽八景,除“惠济长桥”处,还有一景“隋堤烟柳”与惠济桥可谓紧临,其注云:“树夹两畔,夏月阴浓,一望迷人。近虽何冲,新筑沙堤,依稀当年光景矣。”从县志卷首八景图来看,北临大河,引水渠一条,渠两岸堤上,杨柳依依,直至惠济桥下,正是隋朝通济渠渠首引黄河水入汴河风光,又据古籍记载,炀帝下扬州,沿汴水建离宫四十余所。如今早已荒废无存。但加以推理,按古籍记载隋时东都洛阳距扬州二千华里,建四十余所离宫,以供炀帝上岸休息,应当是每四五十华里即应有一处离宫,又离宫应近于城镇处,以便随行数万官员、船夫、兵丁饮食供应。因而,从惠济桥的地理位置来说,应当有离宫的遗址,将来能否发现,有无研究价值,需要考古文物工作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邗(han)沟,春秋时吴王夫差挖的水渠,邗:古国名。
[2]滥觞,江河的发源地
[3]路,元时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规模比今省略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