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对策研究

2015-10-14 08:44魏涛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

魏涛

摘 要:扩大中低收入阶层与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和一致的实现过程。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它要求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数占我国总人口的多数,并且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持续的发展平台。中低收入阶层是小康社会价值规范的倡导者、践行者,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两者的实现处于同一个历史进程当中。

关键词:中低收入阶层;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

到20世纪末,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各族人民,总体上实现小康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低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那时起,我国的中低收入群体开始崛起。到2009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已经达到2.3亿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持续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本文深入探讨扩大中低收入阶层与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逻辑。

1 小康生活的含义

小康涵义就是国际上称的生活质量的涵义,一般包含三层意思,即人们的生活状况、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和计算小康进程人们的生活状况的主要内容又包含三个方面,即物质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和社会环境状况。物质生活状况主要是指为食品的卫生质量等、衣着的款式质量、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清新度、交通的拥挤度、水质状况和绿化程度等;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等状况;

2 从“低收入群体”到“中低收入阶层”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中低收入阶层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以及学术机构非常认真的研究其判断标准和界定的方法。由我国低收入者组成的中低收入人群或低收入群体具有非常宽泛的年龄段。他们在不同的地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讨论这些概念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讨论原则:一是以个人收入为主。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同,但是,“个人收入”是他们共同的经济特点,可以当做衡量的基本标准。二是以家庭财产为必要参考。十八大提出多渠道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将“一定的财产”作为标准之一,符合这一概念的本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三是以职业背景、教育程度、社会名望为重要组分。这个群体的成员肩负着相当多的社会责任,大部分以脑力劳动为主,因其很大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掌控着行政、经济和文化一定资源。四是不可或缺的“阶层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高收入阶层的生活刚刚达到小康水平,中低阶层还没有完全达到。同国外的中低阶层相比,我国中低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数量、其生活质量和其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非常需要中低收入阶层逼得成熟,进而去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对中低收入阶层加大建设力度,使之成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团结友爱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具有比较高的阶层素质,进而明显区别于社会上层和下层。但在长时期内我们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

3 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对策

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相互关联的深层次的含义: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提供中低收入阶层的发展平台,使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数占据社会总人口的多数;中低收入阶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依靠主体和中坚力量。实现小康社会与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共同存在。在同一个历史进程当中把两者同时实现。

1.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发展平台是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成员所占有必须的生存资源以及发展机会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成方式的格局。即形成中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以及和低收入者占多数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小康社会是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结构和现代经济结构。

扩大中低收入阶层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首先,在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造乡镇企业,进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富农惠农政策。这些都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中低收入者。其次,在城市,实现小康社会,更直接地促进社会新兴群体、新兴阶层,如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就业群体、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外资企员工等转变进入稳定的中低收入阶层。

2. 加强中低收入阶层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中低收入阶层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都位居于社会上层下层之间的水平,他们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能够很好的调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现存的制度和秩序促使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形成。他们还是现行国家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有力推动了社会渐进改革制度的完善程度。他们对维护既定社会秩序比较热衷,同时也强烈要求保护好自己应得利益。社会秩序就越安定、经济环境发展的越好,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就会越大,中低收入也越容易变成中收入洁厕鞥,全民也就越容易实现小康生活。

中低收入阶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中低收入阶层在调节平衡协调状态有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收入的角度看,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数量,能够缩小全民的贫富差距,也能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中低收入阶层代表着社会普遍生活方式,他们是社会消费的主体的引导者,并且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消费能力。加强中低收入阶层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消费市场,并且能够拉动经济的稳定的增长。发展民主政治最积极力量也是我们中低收入阶层是的。在我国社会的现阶段,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低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实现民主和公正,有力地推动了小康社会的进程。

3.壮大中低收入阶层队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中低收入阶层的扩大,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小康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双向互动性。立足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数量、规模、比重作出持续的战略部署,不断寻求、调整实现小康社会与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的目标达成高度的一致。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培育具有主体特征的中低收入阶层,要求政府为其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提升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存量。实现小康社会为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向上流动、进入中低收入阶层创造条件。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上升为中低收入阶层人士,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其报效国家的主动性、服务公众和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主体的推动力。

4 结束语

实现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就是使其在在社会总人口中占多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坚持发展不动摇,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培育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态,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现象,使社会的流动机制更加畅通。在实现小康社会的现阶段,中低收入阶层的重点人群至少应该包括工人阶级的主体、小微企业主、青年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农村中的先富者,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2]谢鸿光,文兼武.中国小康之路[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11.

[4]陆学艺.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254,266.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 辉煌百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