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2015-10-14 17:21梁玉吴丽华
理论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影响

梁玉 吴丽华

[摘 要]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政治理论、价值观念不断渗入中国。女子基础教育随之兴起,到民国时期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条件成熟,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得以发展。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女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促进了平等意识的觉醒,她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不再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更多的是通过从事社会职业来实现理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57 — 02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师范教育归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中国创办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民间女校也纷纷出现,从而促使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女子师范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完善。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

(一)男女同校学习

与民国之前相比,此时女子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教会创办的高等学校外,还通过男女同学方式得以实现。男女同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男女同校学习是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近代教育的结果。1906年6月,上海《申报》已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1911年,学部已经规定了男女同学办法,但因辛亥革命的发生而没来得及实施。1912年,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小学男女同学,高小以上依然分校。1915年,《国民学校令》规定:只允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同校学习,三年级以上男女只能同校不能同班。1919年准高小男女同学,1920年之后推及全国。

五四运动前,小学男女同学已成风气,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男女同学实现的也算较早。在高等学校是男女分设的,男性大学向来是不招收女生的。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写信给蔡元培,要求北京大学能够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但五四运动正值高潮期,蔡元培辞职离开了北京大学,邓春兰的愿望未能实现。9月,蔡元培返京恢复北京大学校长职位后,明确表示同意女生入学。1920年,查小园、王兰等女生第一批入北大文科学习。但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同意,加上考期过了,她们只能作旁听生,从而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学习得以实现。据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北京大学有女生11人,北京政法大学7人,北京师范大学15人,北京农大4人,北京医专14人,东南大学44人,武昌高师19人,上海商大18人,广东高师13人,厦门大学4人,河北大学13人,东陆大学8人。〔1〕可见高等学校男女同校学习风气大开。

(二)女性的自我意识水平低

从中西方女子高等教育产生的对比来看,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与欧美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的经历是相同的:从单独的女子专门学校,发展到开“女禁”、男女同校学习。但是,从本质而言,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为“后生外发型”,欧美各国为“早生内发型”。首先,从时间上看,欧美女子高等教育大部分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要比中国早半个世纪。其次,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受外来文化——西学东渐影响,也是在民族危机下维新变革人士实现国家独立向传统文化挑战的结果。

欧美国家女子大学的创办者一般都是女权主义者,如美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蒙脱荷约学院是玛丽?莱昂建立的。她是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玛丽?莱昂于1797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巴克兰。十九世纪的美国认为女性接受不接受教育都不重要,绝大多数年轻女性没有能力继续学习,就算继续上学,她们也只能学到法语、缝纫和音乐。玛丽?莱昂认为女性接受教育是有必要的。她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是19世纪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她认为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课堂上都可以是老师。她认为能够让年轻的女性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一旦女性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就能在学校任教了。

而近代中国,外力推动着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它是在男性思想家的呐喊下孕育;是在男性实践家的极力倡导下起步的;男性为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女性并没有起主导作用,这也是其弱点。

(三)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在该时期有很大发展,并对妇女解放、妇女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看,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缓慢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就业并不乐观,少部分在社会上谋得职位,但工作能力仍遭到社会的质疑。具有现代化知识的女性想在社会上立足依然艰难。如30年代,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有两名女生毕业后无职业;医预系有四名女生毕业后无职业;经济学系有八名女生毕业仅三名女生就业。〔2〕民国初期女子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非常小。以广州为例,当时的广州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程度高。民初广州有33.77万女子,从事商界、教育、警界、政界、司法界、报界、工程业的职业女性5012人,占女性人口的 1.48%,加上从事劳工、农业、航业的女性,具有各类职业者计56099人,共占女性人口的7.66%,廣州各类女教师只占全部教师的0.2%。〔3〕又据1934你那山西省官方报告,当时全省专科医生学校毕业生失业者达4700余人,而兴学30年中,山西省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总共才8905人〔4〕可见之少,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困难重重。

二、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女性教育思想,使女性长期以来处于愚昧无知状态。随着女子教育的兴起、发展以及男女同学思想的传播,各种教育机构开始招收女生。许多女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她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即“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思想已深深地烙在她们的头脑之中,成为了具有新知识、新观念、新时代的女性。许多女性凭着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改变了几千年以来人们对女性的传统偏见。如民国时期的宋氏三姐妹、何香凝、邓颖超等这些女性在政界、教育界、金融界等独树一帜,引导着中国女性发觉自身优点,证明女性在社会的价值。她们的事迹影响着中国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影响着更多的女性投入都社会生活中。这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力。

(二)提高了近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就是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妇女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近代之前,女子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仅限于家庭。在家庭中,女子被灌输的都是“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女子无德便是才”的家政标准,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境地。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得到一定重视,加上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女子高等教育的推动,如鲁迅、向警予、李大钊等的女子教育主张促使我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人数大增,同男性一样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引导女性们重新定位自己,鼓励妇女接受新思潮,使成为具有新时代思想的新女性。如陈衡哲说:“一个人的个性,是不能因为性别而发生不同的。家务和养育孩子是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就像一个大学教授或看门人都是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一样。所以一个女子不愿意她的职业只限于家务与养育孩子,就像一个男子不愿意他的职业只限于做教授,或是看门者一样,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给女子个性给予应有的尊重,给她们选择的自由。

在探索唯物史观和中国的社会革命的道路上,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最早宣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改造中国。1920年,在李大钊的鼓励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女学生缪伯英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第一个女党员。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开始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她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妇女问题上,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新途径。

(三)培养了大批人才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女性主体意识逐步被接受,女子职业能力增强,为近代中国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就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来说,其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办学经验等方面都比旧中国国人自办的高等学校有一定优势。教会女子高等教育重视社会服务,绝大部分教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有能力胜任社会职务。如华南女子大学在1921年至1933年间共有毕业生144人,其中81人从事教育工作,占总数的56%以上;此外,从事教会工作的有1人;从事医务工作的有5人,13人选择了继续深造。〔5〕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看,涉及教育、医疗、学术、慈善等各个领域。从留学归来的女子看,她们的成功为中国妇女赢得了无上光荣。她们在留学期间勤奋努力,树立远大抱负,为回国工作和继续钻研夯实基础,学成回国后再各行各业中埋头苦干。有的选择从事教育,上自大学讲台,下至幼儿保健,如郑毓秀、吴贻芳;有的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向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如冯理达、林巧稚等;在政界、文艺界、新闻界、等领域也有她们的身影。通过她们的努力建立了中国女性的事业圈。

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得到一定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该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精英教育、尖子教育,而不是普及性或平民化教育,普通家庭无经济能力供女子继续学习,特别是当时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的封建思想还非常浓厚,对女子接受教育依然持反对态度。中国近代的女子高等教育是在变相的殖民教育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传教士办女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影响着在这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多讲男女平等,而很少注重男女之间的差异。当代中国女子高校不发达,也是因为女子高等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这些不足造成的。但是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毕竟得到一定发展,为女性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机会,为女性才能的施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中国当代的女子教育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

〔参 考 文 献〕

〔1〕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86.

〔2〕郭寿华.救济大学毕业生〔J〕.时代公论,1931,(96).

〔3〕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0~91.

〔4〕天津大公报〔N〕﹒1934-9-24.

〔5〕顾学稼.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6〕任春燕.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宗教学研究,2007,(04).

〔7〕巢小妹.民國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