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 普建文 李中才 苏龙 吴学锋 段斌 李萃华
(云南省楚雄州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人格反应的是人的综合性心理素质,它关系到个体的行为以及其对社会的适应性。个体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我们把这种感知称为社会支持[1]。这种一般的或者特定的社会支持,会促进青少年的个体发展[2,3]。人格特征不一样,个体行为不一样,则得到的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也会不同,从而也导致了对自身评价的不懂[4]。本文将初中生作为讨论目标,研究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的人格特征。
1.1 研究对象集中XX市,共选取3所中学,在市区随机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在乡村随机抽取一所中学各。抽样时按照系统分层抽样的方法分散选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在3所中共挑选1183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另外要考虑其家庭背景,去除单亲和离异家庭,选取核心家庭或大家庭[5]。并且在抽样时要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使其能够提供资料并协助研究。将1183份问卷发放给学生并回收,其中无效的有68份,另外1115份有效。有效的问卷中,男生、女生人数分别为538人、577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4.42±1.07和14.36±1.11岁。而其中,性别、年龄的不同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英文简称为SSRS),它最初是1986年由学者肖水源设计的,并在1990年进行修订。该表一共有10个条目,包含3个利用度因素,它们分别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6]。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适当修订以适合该项研究。例如在第4、5、6、7题中都有改动,将"同事"两字改为"同学","夫妻"和配偶"称呼改为"恋人",另外要添加"父母"一栏、删除"儿女"这一项;有研究结果显示,修订后的量表仍然具有准确的信度和效度[7]。
1.2.1.2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也常被称为艾森克个性问卷,最早是由艾森克教授发明的,故得其名。艾森克教授在伦敦大学教授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他为了测量人格和心理,于1952年设计了这一调查工具。后来,刘协和等将此问卷翻译为中文,并编制了成人和少年本的量表。陈仲庚1983年完成了克森人格成人问卷修订,其成人卷85题,适用于16周岁以上。各量表的劈半奇偶相关系数大约在0.34~0.77;一个月重新测量,则变化为0.67~0.92,这样的构想效度和临床效度比较满意。少年问卷的调查年龄选取7-15岁,共设计74个题目。受评者逐个回答问题,成人卷的选项为"是"或"否",少年卷则为"是"或 "不是"。根据记分键统计各量表的粗分[8]。
1.2.2 量表评定
问卷的题目通过专业人员向学生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然后按照规定认真评卷并记分。
1.2.3 统计方法
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结合SPSS 17.0软件计算μ检验的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2.1 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分析
调查项目中,学生数量设为n,男生、女生人数分别为538、577,再考虑μ值和P值
表1 男女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区别()
表1 男女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区别()
注:*P<0.05,** P<0.01
最后,统计计算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到数据为8.04±2.09 8.53±1.90 4.087 0.000**
由表1可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性别差异(P<0.05)。
2.2 初中生人格特征的分析
表2 男女初中生人格特征的区别()
表2 男女初中生人格特征的区别()
注:*P<0.05,**P<0.01
由表2可见,神经质和掩饰度因子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并且体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初中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3 初中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3 初中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精神质 -0.2322 -0.1373 -0.2401外向性0.2875 0.1911 0.2874神经质 -0.2193 -0.1247 -0.2576掩饰度0.2855 0.1029 0.2823
由表3可见,精神质和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呈负相关(P<0.01),外向性和掩饰度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情境或环境因素,是调节自身心理来缓解消极情绪,锻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社会支持的来源、利用程度、总体水平等,这些对于同一因素的表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9]。在社会支持的多个影响因素中,主观感知是一个重要方面,性格外向比内向更能获得社会支持[10]。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男女性别不同,对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不同,这种现象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所致。女孩善于和人交流,而男生更喜欢直接行动,表达较少,所以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女孩比男孩更具优势。初中生神经质和掩饰度因子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在男、女性别上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使得人们对男、女的社会角色定位有所不同而导致。另外,相关性分析发现,初中生精神质和神经质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呈负相关,外向性和掩饰度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呈正相关,这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人格特征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与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2-14]。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并逐步趋向于成熟的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正向独立、自信方向转型。他们的控制和保护能力相对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不强,面对困难的勇气较弱。不良的社会支持有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而不良得心理和人格也会影响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帮助初中生积极构建以血缘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核心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Shahar G,Cohen G,Groqan KE,et al.Terrorism -related perceived stress,adolescent depression,and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J].Pediatrics,2009,124(2):235-240.PMID:19596732
[2]Slater ME,Sirard JR,Laska MN,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balance knowledge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J].J Am Diet Assoc,2011,111(4):556-560.PMID:21443988
[3]Stice E,Rohde P,Gau J,Ochner C.Relation of depression to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adolescent depression prevention trial[J].Behav Res Ther,2011,49(5):361 -366.PMID:21439551
[4]Cukrowicz KC,Franzese AT,Thorp SR,et al.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depressed older adults[J].Aging Ment Health,2008,12(5):662-669.PMID:18855183
[5]李君荣,唐才昌,陆召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41.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7]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81-82.
[8]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2001:36-37.
[9]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10]彭欣,马绍斌,范存欣,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40 -41
[11]Sarason IG,Sarason BR.Concomitants of social support:attitude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and life experiences[J].J Pers,1982,50(3):331-344.PMID:7143186
[12]龚芸,莫文.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人格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58-1059.
[13]Elzy MB.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does social support matter? [J].J Child Sex Abus,2011,20(3):284-304.PMID:21660815
[14]Leskel?U,Melartin T,Ryts?l?H,et al.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mong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prospective study[J].J Nerv Ment Dis,2009,197(10):728-35.PMID:1982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