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式探索

2015-10-14 03:27:59李云兵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创造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民工社区儿童

文/李云兵(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富源县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式探索

文/李云兵(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准备不足及政府缺乏相关引导和规范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富源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类别

富源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县总人口79、46万人,农业人口70、09万人,其中7-14岁儿童为114325人,留守儿童13000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二、富源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三农”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涉及“三农”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二是农业效益低下。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四是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及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虽然无数进城务工的农民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因此,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家庭经济压力大,想要继续增加收入就只能一年又一年的在外打拼。而这种无奈的情形,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农民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密不可分。从允许农民外出务工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由于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制度安排的惯性使农民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

(三)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和影响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因。

1. 家庭的缺陷

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替代的血缘关系。而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它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对0—14岁的儿童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其与父母的亲情关系淡漠,日常生活中又无法得到父母的具体指导和言传身教,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感情的关爱和支持,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偏离和人格、行为上的异常,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2. 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表现为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留守儿童缺乏积极有效的制度性的帮扶措施、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疏于校外管理,并且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3. 农村社区问题

不良思想的侵蚀使得由乡情、亲情构建的监护体系正在逐步弱化,其功能也在逐渐散失,而农村社区组织、学校与家庭并没有根据这一形势的变化而建立起社区的教育与监护体系给予弥补,没能为留守儿童提供防止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因此,对留守儿童在校外社会生活的教育与监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不良思想的侵蚀还对留守儿童产生了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4. 政府缺乏有效措施

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准备不足以及政府缺乏相关的引导和规范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政府至今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政策性的文件或采取实质性的措施。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图/CFP)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经济投入,促进农民工本地就业

过去,对于农民外出打工,政府和官员非常鼓励和支持。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地方官员转变了这种观念,将农民工看作是本地优秀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负担”就会大不相同。很多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如果政府及时转变观念,变鼓励外出为引导回流,那么大量优秀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不但能帮助发展本地经济,留守儿童问题也可以同时解决。

(二)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倘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则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落户的障碍就大大减少,帮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改善待遇,提高收入,保障医疗,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民工和子女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能够健康的成长。

(三)构建完整的教育保障体系

社会、家庭、学校是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三套马车”。家庭教育是基础,学习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延伸和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互为补充。

1.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加强学校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不仅能得到学习上的教导,还能得到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纠正,使其真正发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作用。学校应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制度,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 发挥社会教育的助推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关爱留守儿童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责任。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帮扶体系。

4. 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从法律上完善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为重要的即为监护问题的规定。只有从立法上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地保护,才能在实际中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弱势状态。

(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的提高农业收益率。加大农村就业的政策、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消除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为社会健康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要确保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流入与流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不平等和心理不平衡,也就从经济和政治层面消除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各种问题。

(五)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全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

猜你喜欢
农民工社区儿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