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效果分析

2015-10-14 02:40曹瑾芬晋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护理河北石家庄052200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我院

曹瑾芬(晋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护理,河北 石家庄 05220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效果分析

曹瑾芬
(晋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护理,河北 石家庄 052200)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术期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9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组197例与对照组196例。两组均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给予测量血压、清洁住院环境、心电图监测等一般护理;护理组加用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心律失常、术后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制定的优质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心律失常、术后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婴幼儿;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胚胎发育时期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1],属于先天性畸形的一种。临床上常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优质、完善的护理方案是介入手术治疗的保证。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优质护理方案用于先天性介入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9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已根据心脏彩超、X线胸片、临床体检、心电图等手段确诊。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197例与对照组196例。其中护理组男107例,女90例;年龄2~16岁,平均年龄(6.3±1.2)岁;室间隔缺损(VSD)6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6例,房间隔缺损(ASD)107例,ASD合并PDA4例。对照组男107例,女89例,年龄2~16岁,平均年龄(6.4±1.1)岁;室间隔缺损(VSD)5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6例,房间隔缺损(ASD)107例,ASD合并PDA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给予测量血压、清洁住院环境、心电图监测等一般护理;护理组加用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

1.2.1 术前护理:术前做好肝肾功能、心脏彩超、血凝四项、免疫五项等常规检查;了解患儿药物过敏史,做普鲁卡因、青霉素、碘过敏等常规试验;叮嘱患者于术前6~8 h禁食禁水。

1.2.2 术中配合:帮助患儿调整正确的体位,协助医生建立静脉通路;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2.3 并发症护理:观察患儿穿刺口,如有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给予相应抗凝药物以防血栓形成;严密监测心电图,若发生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

1.2.4 心理护理:因对介入治疗了解较少,患儿易出现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介绍我院相关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儿减轻心理负担。

1.2.5 出院指导:叮嘱患儿以后生活中劳逸结合;术后定期复查,为避免凝血,应继续服用抗凝药物;术后如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应及时和医生联系,寻找原因,确认封堵器是否脱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病死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心律失常、术后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

护理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护理组心律失常、术后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n(%)]

3 讨 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心脏在胚胎时期发育障碍或异常的先天性畸形[3],主要有生长发育缓慢、体力差、呼吸道易反复感染等临床表现,心脏听诊有杂音。若治疗不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缺氧发作、肺高压、肺炎、脑脓肿等多种并发症[4]。临床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经皮介入封堵术等方法,其中经皮介入封堵术因无需开刀,愈合快、不留疤痕,对患儿机体损伤小等优势成为首选方法[5]。临床介入疗法已形成成熟的系统,术前、术中、术后完善的护理配合成为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程度的重要保障。此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症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取代旧时“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除了配合治疗外,给予患儿舒适的住院环境,以患儿为中心,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疏导,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我院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制定的优质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心律失常、术后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李晓霞.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1(12):78-79.

[2] 谢宇航.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的优质护理意义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28(6):124-126.

[3] 李芬芬.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18(6):73-74.

[4] 张小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综合护理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19(7):145-147.

[5] 马翠荣.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临床护理干预意义剖析[J].实用护理杂志,2012,21(6):383-384.

R473

B

ISSN.2095-6681.2015.13.182.02

猜你喜欢
先天性心脏病我院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Smog in Los Angeles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