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经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5-10-14 02:40陈丽萍卞海萍曹德峰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关键词:痉挛上肢康复训练

陈丽萍,卞海萍,曹德峰(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经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观察

陈丽萍,卞海萍,曹德峰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接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刺;康复训练;脑卒中;上肢痉挛

脑卒中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出现痉挛现象,有数据资料显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有,80%~90%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1],由此可见,痉挛的发生率较高,如果痉挛症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大部分患者的某些肌群肌张力会提升,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越来越大,可引起永久性关节挛缩。通过尽早给予康复训练、针刺等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6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7.94±4.36)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8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7.54±4.18)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接受康复训练治疗。①按摩。在按摩过程中,遵循由远至近的原则,对患侧上肢部位进行按摩,对淋巴回流有促进作用,可使肌张力降低,消除运动后疲劳感。②抑制痉挛训练。肩胛骨需充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被动训练,牵拉痉挛上肢,给予上肢屈肌肌群训练、滚筒训练等训练操作。③关节被动活动。关节部位要被动活动,患侧患肢全范围均需接受被动活动。④抗痉挛体位。患者在椅子、轮椅、床上均需保持抗痉挛体位。

观察组采用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针刺治疗:取患侧上解痉穴与手指各井穴,常规消毒后,利用无菌针灸针在上解痉穴对侧足跟方向针刺,使选取部位有针感,将针感传至远端手指,3次后起针,然后对手指各井穴进行针刺,刺入深度为0.2寸,给予捻转手法。患者先接受针刺治疗,然后参与康复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时间为半年,观察患者的疗效、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利用FMA量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估,总分为66分,分值越高,表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利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有如厕、穿衣、沐浴、进食等能力,总分为3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疗效评价标准[2]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肌张力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患者经治疗后,肌张力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治疗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72.0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评估改善效果更加确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FCA评估FMA评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7.84±1.1423.14±2.3112.81±0.3439.23±2.38对照组7.54±1.0917.34±1.1312.94±01.1321.18±1.13 t0.3714.792.3444.93 P>0.05<0.05>0.05<0.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因脊髓中枢不具备大脑高级中枢调节作用,通常会出现上肢屈肌痉挛现象,上肢痉挛会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脊髓中枢丧失功能逐渐恢复,改善上肢痉挛症状。然而患者肌张力增加后,康复训练的治疗实施难度增大,为此需采取其他措施,改善上肢痉挛症状。

针刺治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中医的角度上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主要因血行不畅、瘀血内结、经脉失养等因素所致,针灸治疗可达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的目的,通过对患者的井穴进行针刺,能够对末梢神经直接产生作用,增强血管舒缩功能,促使静脉、动脉血流改善,解除手指痉挛[3-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显著,表明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促进患者患肢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倪欢欢,胡永善,黄德权,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2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01):99-101.

[2] 肖清宁.25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效果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2011,07(08):62-63.

[3] 倪欢欢,胡永善,崔 晓,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 767-769.

[4] 于永红,赵文君,王昌盛,等.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01):82-84.

R743.3

B

ISSN.2095-6681.2015.13.109.02

猜你喜欢
痉挛上肢康复训练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